忘了閃存吧。磁性介質?那都是上個世紀的事了。云?它只是你看不到但確實存在某處的磁盤、磁帶和芯片。
所有這些在與如今最前沿的存儲介質——DNA存儲——對比都顯得齒豁頭童。是的,脫氧核糖核酸好像為數據存儲帶來了新的解答。事實上,在科學家完全繪制出基因組圖譜之前,在破解核苷酸的暗碼進程中,少數人就已經想到這種生命布局單位的的新用途。
看上去,這些雙螺旋能做的不只僅是承載藍色眼睛、微積分天才或是三分線外遠射本領的基因。那些扭曲的狡騙財鬼也可以用來存儲數據。這里的數據指的是我們已往幾年間涉及到的——大數據、物聯網數據、網絡數據、移動數據、社交數據。
DNA研究者幾年前就相識到這個事實,我們可以或許像存儲DNA那樣將一串比特或字節存儲起來,但這是個不確定的命題,,數據的完整性也是個問題。它就像是櫥子里那堆軟盤上存儲的對象。(悲劇的是,我至少一半的讀者不知道軟盤為何物。)
瑞士的一組研究員最近計較出雙螺旋的一些缺陷,而且開拓出以一種恒久靠得住方法存儲數據的流程——上千年甚至是百萬余年。我確定那會比LTO磁帶更久遠。
這必然是很奇妙的工作,但我無法想象這會是奈何的畫面。只能在顯微鏡下才氣看到?可否將你所有的數據備份到DNA然后將其植入人體嗎——像是有著奇怪造型的備份打點員?長途數據復制不再需要巨大且昂貴的流程,你只要把他帶上飛機并運走?
有無限多大概,毫無疑問都披發著未知的光線,DNA存儲年月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數據存儲排場,將會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方法從頭界說“用戶錯誤”。
即便沒有基因組和雙螺旋,存儲介質仍會向前成長。西部數據子公司HGST,推出了10TB的氦氣盤,大大都陣列廠商都沒有支持高出8TB的硬盤。磁帶也在增長。Oracle T10000D可以或許提供當地8.5TB的解壓容量,而IBM TS1150的解壓容量到達10TB。
固態存儲也在井噴式的增長,像是閃迪的大容量4TB SAS閃存盤和英特爾2TB SSD或HGST2.2TB的PCIe 閃存。
問題不在于我們能存儲幾多數據。我們還會有更多更大容量的產物,直到基于DNA的產物呈現。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打點所有的數據,相識我們所擁有的以及它們的位置,并擔保以一種可接納的方法。
假如我們還打算把全部的數據釀成有用的資源以舉辦深入的闡明,我們就必需降服所有的打點和行政障礙,即便最終我們的數據會跟從一個獨特造型的打點員閑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