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無人礦山、5G智能交通、5G智慧醫療、5G特高壓變電站、5G無人機……當前,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開啟了萬物互聯時代,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正加速與各行業滲透融合。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5G產業化還停留于“星星之火”式的點狀應用,要達到“燎原之勢”,還面臨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行業適配度不足等諸多難題。業內人士建議,多措并舉加快推進5G產業化應用,讓5G真正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5G產業化應用燃起“星星之火”
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設開通5G基站超過70萬個,累計終端連接數已超過2億,5G網絡正加速成型。在此基礎上,香港服務器,5G產業化應用已燃起“星星之火”。
室外冷風呼嘯,位于焦作市的河南能源焦煤集團千業水泥公司智能調度中心內卻溫暖如春。23歲的張任重正一邊盯著屏幕,一邊手持握桿遙控操作數公里外的挖掘機進行裝卸作業。“我們打造的‘5G綠色無人礦山’項目借助5G等新技術,已實現礦山破碎、挖裝、運輸、監測等環節無人化遠程操作,提高了作業安全性和生產效率,也改善了作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千業水泥公司副總經理鄭波說。
2020年6月,鄭州市鄭東新區自動駕駛公交1號線開通。“自動駕駛公交依靠北斗衛星和激光SLAM實現定位,要實時傳輸北斗信號,實現紅綠燈通信、盲區預警等功能,5G低時延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宇通智能交通與自動駕駛部規劃與控制主管劉振楠說。
據介紹,河南省在鄭大一附院建成了全國第一個5G醫療實驗網絡。在鄭大一附院河醫院區神經外科辦公室,為新疆哈密市中心醫院的幾位患者做了遠程診療后,神經外科主任劉獻志正通過電腦屏幕遠程指導該院鄭東院區的一臺腦部手術。
“好了,已經沒有出血點了,手術可以結束了。”劉獻志一邊與該院鄭東院區執行手術的醫生對話,一邊指著電腦屏幕說,“神經外科手術要求非常高,沒有5G時手術錄像傳輸不流暢,清晰度也不夠。現在你看,很清晰,也看不出延遲。”
在疫情防控中,5G技術也大有可為。2021年1月10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安排5G車載移動CT馳援河北,幫助河北地區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援冀的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主管技師葉乃力介紹,“車載+5G”移動高帶寬傳輸的特性,很符合疫情防控復雜條件下的臨床診斷業務需求,可以加快患者診療效率、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2021年1月17日,天津港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實現全面運營。該項目集成5G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多種技術,實現了無人自動化集裝箱場橋、無人駕駛電動集裝箱卡車、無人智能解鎖站和無人集裝箱岸橋規模化成組應用。
在深圳,當地已實現全市區域5G獨立組網全覆蓋,5G基站建設密度全國領先。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作為總促進機構,聯合相關企業、協會、聯盟等實體機構,組建了“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培育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以及相關聯動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
與此同時,5G與智能制造、旅游、特高壓變電站、無人機、物流等行業的融合也在持續推進。
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我國將在10個重點行業打造30個5G全連接工廠。
5G產業化欲成“燎原之勢”仍存難題
記者調研了解到,加速5G產業化應用,還面臨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不足、商業模式不清晰、行業適配度不足等諸多難題。
——5G產業鏈條有待完善,部分領域差距仍較大。
中國聯通集團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介紹,我國目前在5G技術標準和專利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高端數據通信芯片、高速數模轉換芯片、高端CPU/FPGA、高性能的射頻前端器件等核心器件仍較為依賴進口,在指令集、芯片設計等技術壁壘較高的環節,與歐美一流芯片企業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5G模組和終端成本高,網絡覆蓋仍顯不足。
張云勇介紹,由于5G使用頻率較高,預計5G站點密度至少為4G的1.5倍,云主機,網絡投資規模約為4G的4倍,因此5G網絡部署初期面臨的資金壓力較大。此外,5G時代的終端類型,除智能手機外,還有各種行業終端,其通信核心是5G模組,在初期推廣中面臨規模小、成本高、利潤低、見效慢等問題,高成本制約了快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