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封鎖了云盤,這個事兒小大由之。
我周圍有不少360云盤的客戶,這幾天在不斷在訴苦。開始對封鎖業務有意見,原來挺好用的對象,怎么說關就關呢?厥后對這幾天的體驗有意見,嫌下載龜速,用幾十k的速率下載那幾十TB的文檔,不知道要搞到神馬時候。再有就是對封鎖的時間有意見,10月底發通告,11月1號就遏制云盤上傳和轉存,假如到來歲2月還沒那些沒搞完下載備份,數據就全沒啦!
一直強調客戶體驗和免費模式的互聯網公司,這次確實讓用戶不爽。有人拿這個工作打周鴻祎的臉,找出幾年前周推出360云盤業務時的豪言壯語:"什么1T、10T的,360云盤無限空間,永久免費,直接玩兒命,誰人誰誰誰敢不敢跟?"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故。有人說是本錢壓力問題,拿公式計較一下,支撐這樣局限的業務需要投入幾多,甚至拿出360的前副總裁的概念來驗證,好像確定是因為本錢壓力大到互聯網土豪都受不了。也有闡明說是安詳和管束問題,甚至傳出是中宣部和公安部分的統一要求,弄得百度不得紛歧再辟謠,說本身的網盤業務不會變換。
到底什么緣故讓360寧可被打臉也要封鎖云盤,外人怎么闡明都是在猜,其中滋味也許永遠是個謎團。
360封鎖云盤之后,也有些人暗示:我們的時機來了。誰呢?就是被互聯網公司壓得透不外氣的三大運營商。
原本三家運營商都有和云盤雷同的小我私家/家庭云存儲業務。中國移動的叫"和彩云",中國電信的叫"天翼云",中國聯通的叫"沃家云盤".對付運營商來說,這些業務應該算是運營商最早做的云處事產物了,甚至比一些互聯網公司做得還要早。
可是互聯網公司厥后居上,通過不絕改進客戶體驗,主機托管 深圳電信托管,強化與客戶的交互,使利用者對網絡存儲的利用頻次和黏性越來越強。反觀運營商,只是提供了一個云上的存儲空間,既沒有營銷也沒有互動,就像一個酷寒的保險柜放在那兒,愛用不消。用戶的利用率很是低,時間長了,除了曾經躋身過十大網盤的天翼云,就連運營商本身大概都健忘了尚有這樣一個業務。
360云盤的退出讓運營商從事這塊業務的人從頭燃起但愿:一方面是強大的敵手退賽了,另一方面用戶已經養成在云上存儲和轉發文檔的習慣,這一下了冒出來的市場空間,對運營商來說是不是有了時機?
更況且無論是本錢照舊安詳,家大業大國字號的運營商都有信心——這些都不是事兒。于是有運營商人樂觀地認為:彎道超車的時機來了。
單獨看小我私家云存儲這個業務賠錢,運營商要不要繼承做下去?
一項業務,要否則能真金白銀地賺到錢,要否則有一個邏輯公道的故事。
360做云盤的邏輯,是通過免費提供云存儲,在云存儲中留存了大量資源,還把握了客戶的行為信息,能為其他業務或貿易模式處事,屬于從牛身上薅羊毛。固然360云盤號稱為小我私家客戶提供的一個私密空間,可是出租給房客的房間是否被房主時常惠顧,誰都不清楚。
運營商該怎么講這個故事呢?縱然將來采納收費模式,相信從用戶側獲取的收入也難以對抗云存儲的建樹本錢,為什么運營商還要僵持?
在運營商的PPT里一直在強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三大成長偏向是云、管、端。而顛末這么多年的盡力,固然海表里的運營商再不絕地實驗,可功效并非那么抱負。
任何一家通信運營商都不肯意憋屈地只做管道,因為各人都大白,只做管道就意味著業務量的增長卻帶不了效益的晉升。曾幾許時,運營商但愿在"智能管道"方面有所打破,但北美對網絡中立的判例給了運營商當頭一棒,越來越多的網絡傳輸回收加密的https,大大減弱了管道商對內容的理會本領,這條路越來越走不通。假如再不能找到突圍的路徑,比及運營商把手中的真金白銀耗光,就真沒有出路了。
能不能往終端規模拓展呢?跟著通信網絡的同質化以及終端規模的大成長,可以說在終端規模運營商已經失守,不只失去了對終端的節制權、話語權,甚至由于軟SIM等技能的成長,有受制于終端企業的趨勢。頻頻受挫之后,運營商只能物聯網終端規模實驗打破,但愿借助芯片、模組等方面的創新尋求新的增長時機。
從管道往云的偏向拓展,通過內容和應用實現收益,在這條成長路徑上好像運營商又好像失了先機——運營商的云處事已經被互聯網公司遠遠低甩在后頭,不要說境外的AWS、微軟,也不談海內領先的阿里云,就連第二梯隊都難以擠進去。看看各大排行榜上的云產物,有幾多是運營商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