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為期三天的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簡稱“2021數博會”)圓滿結束。本屆數博會以“數智變·物致新”為主題,重點討論了后疫情時代數據要素融合與創新發展。在全社會數據總量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情況下,數據的存儲情況在本屆數博會中也備受關注,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易華錄子公司光存儲研究院西南辦事處主任廖壽章。
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向各領域滲透的時代背景下,廖壽章表示,社會數據總量將持續快速增長,目前數據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熱數據,站群服務器,這類數據是被計算節點頻繁訪問的在線類數據;一類是冷數據,即離線類不經常訪問的數據,比如企業備份數據、部分政務數據以及電子醫療數據等。
他指出,社會數據總量中的冷數據和熱數據可以按照二八原則來看,其中冷數據是八,占據數據總量的80%。換句話說,冷數據數量巨大,活躍度低但自身又具備價值。因此,如何安全、高效、節能的存儲這部分數據成為數據存儲市場關注的焦點,藍光存儲技術也正是主要針對此進行研發的。
據廖壽章介紹,易華錄光研院從軟硬件兩方面著手研發大容量藍光存儲系統,為重要數據的長期保存提供安全可靠、綠色節能的系統解決方案。
該方案以大容量的藍光光盤作為介質,包含藍光光盤庫、機械手、光驅、可供選購的光盤匣等設備,通過對光盤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光盤的自動讀寫,同時配套管控的服務器和管控的軟件,形成通用的網絡設備,將數據的“存、管、用”結合到一起,讓合作方能夠更加便捷地進行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易華錄光研院已經開發出多款成熟的硬件產品,域名購買,包括藍光光盤庫存儲單元DA—BH8010系列、藍光光盤庫存儲單元DA—BH7010系列,應用遍布金融、檔案、廣電、醫療、能源、測繪、軍工、數據中心、互聯網等各個行業。
在談及藍光存儲在存儲冷數據方面的優勢時,廖壽章表示,相較于硬盤和磁帶這兩種存儲介質來說,藍光光盤結構簡單且材料穩定,介質壽命較長,均在50—100年之間;同時,藍光存儲能夠防電磁干擾和病毒攻擊,支持碟片間RAID技術,光記錄的方式還具有不可更改的特性,這些都能有效保證數據的安全性;光磁一體以及緩存輔助技術等則讓藍光儲存實現了快速存取;整體TCO(總擁有成本)也更低,經過測試,以100PB存儲20年來計算TCO,藍光存儲是磁帶庫存儲1/3左右,是硬盤存儲1/4左右,是云歸檔存儲1/5左右;加上加單易用的操作,藍光儲存天然更適用于冷數據長期、安全存儲。
不僅如此,對于推動“碳中和”的實現,藍光存儲也具有重要意義。廖壽章表示,藍光存儲的材料具備耐高溫高濕的特性,運行時也就無須恒溫恒濕的設備,可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根據測算,運維能耗可降低80%。同時,藍光存儲技術自身能耗也非常低,工作時能耗為170W,待機則只有7W,因其主要是針對活躍度低的冷數據的存儲,待機是常態,能有效推動數據中心等應用場景的節能減排,為“碳中和”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助力。
對于未來的發展,廖壽章表示,易華錄以努力降低全社會長期保存數據的能耗和成本為使命,藍光存儲技術的目標很實際也非常明確,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繼續加大容量,目前,藍光光盤的容量可以分為100GB、300GB、500GB三種規格,今后將有更大容量的光盤上市,并且ITB的容量也已經提上日程。
除此之外,易華錄也將繼續優化自身軟硬件結合的方案,攜手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推動中國光存儲產業的發展,為不同的行業開發出更多針對性的方案,以此來推動更多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新基建”的發展與“碳中和”的實現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