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記者注意到,為加強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保護,規范汽車數據處理活動,5月12日晚間,網信辦發布通知將針對《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規定》提到,個人信息或者重要數據應當依法在境內存儲,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通過國家網信部門組織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
關于數據收集,《規定》要求運營者(車企等)收集和向車外提供敏感個人信息,包括車輛位置、駕駛人或乘車人音視頻等,以及可以用于判斷違法違規駕駛的數據等,應以直接服務于駕駛人或者乘車人為目的,包括增強行車安全、輔助駕駛、導航、娛樂等;數據默認為不收集,每次都應當征得駕駛人同意授權,駕駛結束(駕駛人離開駕駛席)后本次授權自動失效;允許車主方便查看、結構化查詢被收集的敏感個人信息;駕駛人要求運營者刪除時,運營者應當在2周內刪除。
在征求意見稿發布的當晚,特斯拉迅速在其官方認證微博回應:“支持并響應行業發展進一步走向規范,共同助力技術創新。歡迎大家積極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推動汽車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這一份關于汽車數據文件的發布,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特斯拉失速,directadmin漢化,車主車展維權事件,特斯拉擅自公布行車數據而引發的爭議。
2021年4月19日,上海車展上一位特斯拉車主身穿“剎車失靈”白T恤站上車頂維權。特斯拉方堅稱,剎車未失靈。三天后,特斯拉中國公司發布了事故車輛發生事故前30分鐘內的數據。數據顯示,在車輛發生事故前的30分鐘內,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
隨后,車主家屬指責特斯拉侵犯個人隱私權,要求撤銷數據。同時,一些人質疑,特斯拉可能修改過數據,而這起特斯拉維權事件將數字經濟的關鍵問題推到了前臺:數據的產權界定、隱私保護以及風險監管。
南都記者了解到,現有的電動汽車原始數據實際控制權在汽車主機廠手里,用戶數據和行車數據大多是通過車輛的網聯模塊傳輸到車企的數據庫進行存儲,我國目前針對智能網聯車企在這方面的規定多集中在信息的存儲,但針對自動駕駛數據的確權以及發生事故后車企公布數據的流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這樣的儲存方式也讓車企在之后的調查中無法有效面對用戶的質疑,“既是球員又是裁判”。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用戶能夠自由查看車輛后臺數據,特斯拉此前表示正在開發線上信息系統平臺,以供所有車主查詢獲取車機交互的數據,預計年內上線。據了解,北美地區的特斯拉已于4月上線了這項功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車主數據控制權。
有業內人士表示,車企應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確認哪些數據可向公眾公開,哪些數據可向車主提供,以及哪些數據應上報給監管部門。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數據的合規體系和框架,配合監管機構進行合作治理。
此外,在保證車輛數據存儲完整性的同時,如何保證車輛數據的真實性和防篡改性將是未來汽車產業面臨的另一個重要挑戰。
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曾建議采用基于區塊鏈的多中心化數據管理模式,通過多方監管的手段有效維護數據的真實性,云主機租用,便于車企或用戶能在事故調查中證明清白。4月28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汽車數據可信存證區塊鏈平臺,利用區塊鏈技術特有的數據防篡改、可溯源等特性,為企業提供數據可信存證服務。目前,該平臺已完成建設,免費為會員企業提供相關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