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指導,中國IDC圈與世紀互聯等共同主辦,以“同頻共振”為主題的“2021年中國IDC行業Discovery大會”在北京盛大開幕。現場匯集了數百名來自數據中心上下游產業的專家、學者以及從業人士,共同探討、分享數據中心的發展及未來。大會同期在線上多個渠道開通了現場直播,共有數十萬觀眾觀看了本次大會。
會上,世紀互聯高級副總裁朱華發表了題為《3060新出發--基于新型電力系統的IDC升級》的精彩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朱華:各位領導,嘉賓,上午好,接下來談一談我對3060的一些看法。毋庸置疑,3060是未來幾十年一個偉大而宏偉的事業,用領導人的話來講,是關乎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業。我個人的理解,就是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地球一直把人類當作身體中的益生菌,但是隨著人類的工業化發展,對不起,地球慢慢有點不耐煩了,如果我們現在不做變化,不做改善,保不準在一個臨界點,地球一個哆嗦,把人類給消滅掉。從考古、宗教、神話看的話,這個事地球經常干,沒少干,否則就沒有所謂的史前文明了。
我再引申一些為什么要做這個事。中國的能源,70%的消費是依賴煤炭,70%的石油依賴進口,還有70%的石油是效果通過馬六甲海峽,還有70%的汽油、柴油,這些二次能源用于交通。所以這是碳中和事業關乎著我國能源戰略安全的問題。
第二個我們講得世俗一點,現在咱們做這一個大的賽道,可以把咱們的資本有序的導引到青青草原去。今天早上我非常有共鳴,國家與國家之間現在關系很差,總是找找一些共同的話題,碳中和是國際的共同話題,這才是真正的同頻共振。
碳減排3060賽道太大了,我們進入這個話題的時候像一個小朋友拿到了很大的棉花糖,不知道從哪里下嘴。我也通過我這段時間的思考去分解一下其中的邏輯。
首先看雙碳目標可以分解成碳排放、碳捕捉、碳利用、碳儲存,后面這三個話題比較生疏,但第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碳減排。大家去買東西的時候,對方報過來的清單我們想砍價,怎么砍?我們采購經常會干這件事情。把比重一算,先砍最大比重的。對于整個碳中和、碳減排事業,我們也找哪個是最重的比重。
減排里面有很多內容,有建筑減排、交通減排、生產提效減排、電力減排。電力的碳排放在整個中國的碳排放比例里面達到42%,是第一名。再看第二名,是石油加工,11%。所以找到一個大頭了,就是電力。電力里面咱們去看,整個碳排放里面我們去抓電力生產,電力是由一次能源產生的二次能源,煤炭發電量占到了70%,怎么優化電力減排呢?我們肯定會使用清潔能源發電,里面有很多內容,核能、氫能、水能、地熱、海洋能、生物質能,還有風光能。所以水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看有沒有條件,是有門檻的。核能門檻更高,其他的都受限,很顯然,整個風光是個主題。
碳減排里面最重要的是電,電使用清潔能源,清潔能源里面把風光能源作為重點。風光是分布最廣的,風光的儲量是非常大的,開發的空間也非常大,這里有個數據,虛擬主機,是我們研究的,但是不一定專業,不一定權威,大家聽一聽。到2060年,風光裝機量可以達到55億千瓦。去年,2019年、2020年發電量裝機功率數是20億,這里面得出一個結論,風光是可以做這件事情的,是有能源的,它資源是夠的。
這里面大家都知道風、光是不太受老天爺賞飯吃的,是間歇性的,不可預測的,很難預測的間歇性能源。這里面就引出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儲能,用儲能加強風光去做整個能源的供給,是這樣一個邏輯。
大家都知道,發、輸、配、用整個這條鏈條目前是剛性的,而且是非常剛性的。發電的瞬間發了多少,到用戶側你就必須用掉,你如果不用掉那大網就會有不穩定的情況。看咱們電網多了不起,這么多年來調度了這么大的能源體系,全球最大的能源體系,讓它能夠平穩,而且是剛性的。
這里面為什么提儲能?儲能在里面是什么關鍵的角色?看這兩個圖。傳統電網就是這么剛性,瞬間這一剎那是很難控制的。如果加入儲能,我這里畫了兩個彈簧,用來比喻成儲能在整個電網管理中的作用。
涉及到儲能的話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你用什么東西來儲能,技術有很多。我腦子里有各種技術,老是在困擾著我,或者我總覺得太深了,總是學不夠。儲能里面有很多技術,比如說蓄冷、蓄熱、鉛酸這些,又是一個大的棉花糖,什么更適合呢?這里有幾個,一個是三元鋰,用于動力電池比較多,太活躍也不行,循環次數少,壽命短,這就不行。再一個碳酸鋰,很貴。還有釩液流,在一個展會上,我按了一下閥門,結果釩液流被噴到胳膊上了,現在都有酸性對我皮膚刺激的刺激感。我們判斷一個技術能不能大規模應用有很關鍵的東西,就是是不是有產業成熟,上下游是不是成熟,是不是能商業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