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不言而喻。如果說標識解析體系是工業互聯網架構的基礎,那么工業互聯網平臺則是連接功能與應用的中樞神經。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勢頭迅猛,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70家,其孵化出來的平均工業APP已經達到了2120個。可以說,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前景備受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工信部下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里提到:遴選10個跨行業跨領域平臺,發展50家重點行業/區域平臺。推動重點平臺平均支持工業協議數量200個、工業設備連接數80萬臺、工業APP數量達到2500個。而在相關解讀文件中,更是直接點出:工信部繼續打造平臺標桿,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擇優重新遴選10家左右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一批重點行業/區域平臺。
這意味著,動態調整機制下的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將至少在2020年擇優重新遴選,數量在十個左右,歐洲服務器租用,并且均為雙跨平臺。
先前,工信部曾公示2019年十個雙跨互聯網平臺清單。從公示清單來看,海爾、東方國信、用友、樹根互聯、航天云網、浪潮云、華為、富士康、阿里、徐工信息十家相對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均成功入圍,部分大牌企業沒有入選。
不過,隨著上述通知的下發,先前沒有入選的企業似乎有了再次證明自身的機會。
目前來看,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富聯、海爾等有制造業基因的企業,熟悉工業流程與應用場景,國內服務器租用服務器托管,希望在原有工業能力的基礎上疊加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繼而實現向工業互聯網平臺大企轉型的目標;
另外一類則是類似華為、阿里、用友等泛IT企業,其不僅在數字化方面擁有絕對優勢,而且在互聯網領域、物聯網領域已經或者正在證明自身價值。
然而,這兩類企業的優勢雖然明顯,但是其劣勢也相當突出。擁有制造類基因的企業缺乏IT數字化建設能力,而IT類企業則明顯匱乏智能制造的工業流程經驗和落地場景。雙方理論上都需要彼此的資源和能力,但是又感覺彼此不看好對方。
部分IT類企業質疑制造業出身的企業無法利用數字化打造工業互聯網多樣化需求的平臺能力,也質疑其在實現方式到落地場景中能否形成有效閉環,并且在用戶體驗方面,IT類企業的軟件能力突出,旗下產品不斷更新迭代,而迭代所需要的時間是制造類企業無法一時半會就能追趕成功的。
而制造類企業則認為雖然IT類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有一定優勢,但是工業互聯網平臺要求適應工業生產落地場景,其個性化需求、專業門檻、供給鏈配置復雜等都將影響IT類企業的決策,制造業的核心是運營技術,而非IT技術。
對于雙方的彼此“嫌棄”,其實說明的是我國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目前仍然存在著一定短板。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制造業應該不斷與IT業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相互促進,進而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從這點來看,同時具備制造業與IT業從業經驗的人才少之又少,如何巧妙利用數字化?如何加快融入工業生產體系?這都是留給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國移動5G SA核心網新建設備集采結果出爐
活捉搶算力的谷歌員工!博弈論或可破數據中心“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