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浪潮下,數據中心IDC正成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隨著5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視頻、網絡游戲等垂直行業客戶需求呈幾何級增長,用戶數據存儲量加大,國內數據中心需求迎來快速增長。
中國IDC圈研究中心5月發布的《2018——2019年北京地區IDC市場分析報告》顯示,全球IDC市場在2018年規模達625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6%。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加持下,IDC行業將持續增長,迎接下一個產業爆發點。
未來,數據中心也將會成為企業競爭的資產,商業模式也會因此發生改變。隨著數據中心應用的廣泛化,人工智能、網絡安全、邊緣計算等也相繼出現,更多的用戶都被帶到了網絡和手機的應用中,人們也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積累提升自身的能力,是邁向信息化時代的重要標志。
當前,數據中心的業務隨著AI技術的出現也不斷在演變,新的技術會不斷融入到數據中心中。“隨著數據中心的復雜性、異構性的增加,數據中心的維護未來一定會引入智能化,包括通過人工智能的技術和其他新的技術,使得數據中心的管理更加智能化。” 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明川如是說。
楊明川認為智能化的數據中心有兩個含義:一方面是數據中心如何基于海量數據,歐洲服務器,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進一步優化數據中心的運營;另一個方面是數據中心會越來越多地承載大數據的業務,承載人工智能訓練以及應用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下,數據中心自身需要適應新的智能化業務的需求。
楊明川認為,數據中心的智能化運維需要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保障數據中心運營的可靠安全、延長設備壽命、最大限度地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
“比如,基于AI的運維實現無人值守、無人管理;通過AI實現磁盤故障的自動化預測和提前的發現;通過深度學習技術實現數據中心節能等。”楊明川強調,數據中心的能耗非常高,需要從不同方面降低數據中心的能耗,未來隨著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AI、5G等新技術的出現,對降低能耗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需要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此外,通過把一些類似于數字孿生的技術引入到數據中心的管理和運維之中,也有助于進一步提升智能運維的水平。” 楊明川如是說。
在楊明川看來,高性能、低能耗是數據中心發展永恒的主題。隨著計算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AI的發展,高性能的計算會持續對數據中心提出新要求,比如如何提升計算能力、存儲容量、網絡效率?同時,提升性能和降低能耗是比較矛盾的命題,如何找到一個非常好的平衡,去平衡能耗和平衡性能之間這種需求?這些都需要業界進一步探討。
“隨著新技術、新需求的出現,技術的融合將成為推動未來數據中心發展的動力,但是新一代的數據中心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楊明川如此表示。
5G在為消費者帶來革命式體驗升級的同時,也將對數據中心的需求產生變化。云計算推動了超大型數據中心的發展,而5G將加快邊緣計算并帶動模塊化、低成本的邊緣數據中心發展。中國移動研究院網絡與IT所所長段曉東表示,未來數據中心的發展將主要圍繞5G和邊緣計算展開。尤其是隨著目前5G和工業制造發展,邊緣計算已經成為熱點話題,而想要在本地實現計算就需要數據中心的支持。
但多種場景的部署需求也意味著未來的數據中心在形態和功能上都將發生改變。段曉東認為,云主機租用,邊緣計算導致資源池下沉,定制化硬件導致更加徹底的分布式的云。在制造業,計算耦合要求更高,不僅是分布式,還有可能是嵌入式,比如在大型工廠的每個邊緣節點可能都需要計算能力,形成泛在計算能力。
目前,中國移動正在從3個方面推動邊緣計算發展。
第一,中國正在以場景為中心,超前儲備面向邊緣接入的站點資源。
第二,研發多元化的硬件平臺體系。段曉東認為,邊緣計算平臺可分為兩個,一個是面向IaaS層的基礎設施管理平臺,另一個是邊緣計算SaaS層、PaaS層能力調度平臺。目前這兩個平臺,中國移動都已經完成初步開發工作,希望能夠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構建良好的生態平臺。
第三,嵌入式邊緣計算設備,如重點推動適用邊緣場景的OTII服務器。今年6月,三大運營商與英特爾等合作伙伴一起發布了第一款OTII硬件的參考模型,希望推動硬件設備能夠滿足邊緣場景的需求。
數據中心發展以“綠色”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