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指導意見,其中提出 “加強網絡支撐能力建設,加快5G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措施。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數據中心,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其對地區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上海與廣州是我國數據中心行業的三大傳統優勢地區,IDC市場規模大、信息化水平高、發展繁榮。當前,亞洲服務器,我國IDC市場處于步入成熟的發展態勢,同時5G大門已開邊緣計算等新興概念逐步落地。這一情勢下,上海等地將迎來IDC發展新局面,它們的種種舉措與發展方向,可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IDC市場發展與當地經濟水平、網絡資源、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密不可分。以上海具體分析:
經濟水平不必多說,2018年全國GDP城市排行中,上海以32679.87億元GDP位居榜首;
在網絡資源方面,截止2018年6月在上海市登陸的國際海光纜有6個系統10條光纜,容量超過10T。互聯網國際和省際出口寬帶分別達2T和12T,集約化信息通信管道達11000溝公里,覆蓋上海中心城區90%以上的道路;
在信息化方面,由于經濟和產業驅動,上海市信息化發展較早,信息化基礎建設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目前上海已有264家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在醫療、教育、交通、政務等領域,上海也進行了智慧應用與信息化深度滲透,智慧城市體系建設成效卓著。
根據科智咨詢近日推出的《2018-2019上海地區IDC市場分析報告》(以下簡稱“上海IDC報告”),2018年,上海地區IDC業務市場規模為104.8億元,占據全國IDC市場較大市場份額。可以說,上海IDC產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因此與高速增長的全國IDC市場相比,上海地區IDC市場模增長率低于全國市場。
在上海IDC報告中,上海IDC市場互聯網客戶主要集中在游戲、新零售/跨境電商和金融等領域。這一點與上海市互聯網優勢領域相重疊,2018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上海上榜的21家企業大都來源于這三個領域。
與北京不同,上海沒有明確的CBD地區,浦東陸家嘴、徐家匯、徐匯濱江、新天地、張江高新區等商務區均有各自優勢,可以說上海的CBD分布非常均衡。但上海在數據中心分布上卻呈現出與CBD分布截然相反的局面——一區獨大。
據2019上海IDC報告,浦東新區擁有的數據中心數量遠遠高于其他行政區。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張江高科技園區等浦東新區的IT企業較高于其他地區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土地成本密切相關。畢竟20年前IDC產業起步時,上海的地價還處于“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階段。土地成本低、新區優惠政策、可拓展性強等優勢造就了浦東在數據中心保有量上一區獨大的態勢。
此外,上海IDC報告經過調查發現,目前在售的數據中心數量上,浦東新區也占有絕對優勢。
上海數據中心詳細分布,請見《2018-2019上海地區IDC市場分析報告》。
再見上海灘,數據中心外移求發展
如今,上海不均衡的數據中心分布,正在迎來變局。
根據2019上海IDC報告,近年來上海政府一直強化環境保護,構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的產業體系。作為能耗大戶的IDC產業,上海政府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對IDC選址和PUE進行明確規定,控制上海市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和新增能耗。
2018年10月,上海市發布《上海市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助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推進數據中心布局和節能改造,“新增機架數量控制在6萬個,總規模控制在16萬個,存量改造數據中心PUE不高于1.4,新建數據中心PUE限制在1.3以下”。
2019年1月,上海市經信委印發《關于加強本市互聯網數據中心統籌建設的指導意見》再度重申上述要求,并提出“本市新建互聯網數據中心,單項目規模原則上應不低于3000個機架,且平均單機架功率不低于6千瓦。”
2019年6月11日,《上海市互聯網數據中心建設導則(2019)》出臺,進一步提高了對新建數據中心的限制,“PUE值嚴格控制不超過 1.3。”新建數據中心選址上,也給出了更為嚴苛的限制“嚴禁本市中環以內區域新建 IDC,原則上選擇在外環外符合配套條件的既有工業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