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31日,在新華三2018 NAVIGATE領航者峰會上,業內猜測已久的紫光公有云戰略正式發布,這意味著紫光集團“芯云戰略”中的云網板塊再添一瓦。此前,紫光集團的云計算主要是旗下新華三集團等公司的私有云業務,如今“公私兼備”的云業務成為紫光集團今年的重要戰略布局。
但同時,業內也發出質疑:紫光云能否后發制人?畢竟,紫光晚于亞馬遜、微軟、阿里、金山、華為等企業,并且當下的云計算已經進入巨頭紛爭的狀態。
紫光集團高級副總裁王竑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道:“紫光云不是從零開始,云計算方面的投入基本上調用了整個紫光的資源,包括新華三、紫光云數、紫光股份、紫光軟件、紫光數碼、紫光西數等云網板塊企業。集團在啟動整個云戰略以后,會成立一家一級子公司——紫光云公司,并且紫光云會和紫光云數合并,統一成一個團隊,追加投資120億元。”
不過,紫光云目前還處于戰略發布階段,真正落地還需要一段時間。按照規劃,今年4月其公有云1.0上線,6月30日正式開通華南和華北兩個區域的服務,到10月,公有云能力具備并建立四個區域。
盡管業內普遍認為公有云市場已經進入“下半場”,但云業務背后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市場依舊龐大。根據IDC的預測,到2020年,全球數字化轉型相關行業的增加值將達到18萬億美元,中國GDP的20%將來自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增加值。
遲來的玩家
紫光集團無疑是中國半導體的國家隊,近幾年來完成十多筆中大型并購,將眾多半導體細分領域的旗艦企業收入麾下,組成了一個龐大規模的產業矩陣。在芯片領域,紫光集團于2013年以17億美元收購手機芯片制造商展訊,同年又以9.1億美元收購通信芯片制造商銳迪科電子;在2015年9月,紫光向西部數據注資37.8億美元成為后者的最大股東;同年9月,域名注冊,紫光集團以23.94億元收購臺灣存儲芯片。
可以看出,紫光的并購邏輯非常清晰,從處理器芯片、存儲器芯片、到企業級整機服務器,覆蓋整個上下游產業50%的領域。
在企業服務器領域,紫光集團在2015年以25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H3C“新華三”公司5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2016年新華三集團正式成立,成為紫光云業務的核心企業。從私有云拓展到公有云,用紫光云總裁吳健的話來說:“對合作伙伴而言,紫光過去是賣盒子,現在變成了賣服務。”
據IDC預測,2021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收入預計達到100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33%;同時,互聯網用戶雖然是公有云的最大消費群體,但占比呈下降趨勢,而制造業、金融、行業ISV、政府等企業級用戶成為公有云增長新的驅動力。這些企業級用戶也是紫光集團、新華三的重要客戶,因此紫光集團也急需在公有云市場上抓住原有用戶并尋找增量。
據悉,紫光云只針對企業級用戶,從行業云和城市云兩大維度推進公有云建設。吳健告訴記者:“其實B端的用戶我們一直在做,包括蘇州工業云、政務云等等,新華三現在已經做了300多個城市底層的IaaS.你會發現其實公有云的廠商走了很多彎路,剛開始沒有多級的設計,沒有SDN的設計,沒有VPC的設計,再去做改造的時候是極困難的。而我們是一張白紙,直接采用目前最先進的架構去設計和執行。”同時,紫光集團的龐大資源、新華三技術積累也是紫光云進軍企業級公有云市場的籌碼。
即便如此,紫光云依舊面臨著內外挑戰。紫光云聯席總裁焦剛談道:“這種端到端的服務需要7×24小時無縫運營,這對我們紫光來說是個重大挑戰,因為紫光原來的基因是生產設備;第二,我們以前做過私有云,但是因為公有云的服務是有公共基礎設施,未來所有的運營必須在云的架構上開發PaaS或者SaaS的應用,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因此也是很大的挑戰。”
此外,競爭對手也頻頻出招。就在上周,微軟宣布了重組計劃,新成立的第一個部門是“體驗與設備”事業部、第二個部門就是“云與AI”事業部,云業務的重要性越發凸顯;華為在2017年成立新的云BU,據悉,去年其云服務的用戶數和資源使用量增長了3倍;阿里云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上占比第一,并持續進行產品化,在近期的深圳云棲大會上,阿里云還宣布2018年將戰略投入邊緣計算技術領域,并推出首個IoT邊緣計算產品Link Edge.
掘金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