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萬物互聯,比特奔騰。
看摩爾定律,日臻極致;
計算科技,創新紛呈。
異構并行,深度學習,試將數據變智能。
新超算,沖百億億次,全球爭鋒!
云開霧散隨風,高通量里又起新聲。
恰類腦芯片,初露端倪;
超導量子,來日相逢。
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百城百行需求生。
曾想過,創先進計算,捭闔縱橫?
2018年2月3日,中國信息化百人會成立五周年暨未來展望座談會在京舉行。會上,歷軍代表中科院先進計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及中科曙光,發表了題為《沁園春•先進計算》的致辭,與眾多嘉賓分享了對先進計算的未來暢想。
回顧歷史,計算技術一直在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如算盤的出現,促進了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發展。而近代西方文明之所以能夠通過現代化超過東方,在美國史學家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AlfredCrosby)看來,一個關鍵的因素,就在于歐洲人自13世紀以來對精密計算的狂熱,推動了他們在鐘表、音樂、藝術乃至航海技術、科學和制造業等方面的發展。隨著1945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的問世,計算技術進一步推動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進入信息文明。過去70年,計算機技術已經從早期的大型機,到小型機、PC、互聯網,發展到了今天的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階段。如IDC所言,今天我們正處在以移動計算、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社交商務為代表的第三代計算平臺,并正在朝以數字技術和人體生物系統進行集成為特征的第四代計算平臺邁進。
迎接大計算時代
這無疑是一個“大計算”時代。據Gartner預測,到2020年將有超過260億個物聯網設備連接到互聯網,全球數據總量將達35,000EB,相當于80億塊4TB硬盤的容量,面對持續產生的、不同結構類型的海量數據,傳統的計算技術已漸顯疲態。隨著數百億個設備即將接入互聯網,對計算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算得快,還要算得好,算得穩,算得多,并可以節省能源。同時,隨著近年來國際半導體技術在材料和制程工藝方面越來越逼近物理極限,摩爾定律也日漸趨緩,傳統計算技術的發展面臨體系性困局。為此,人們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應用場景進行創新,五花八門的計算技術、產品和概念不斷涌現。一批面向未來的先進計算技術與產品如E級計算、異構計算、量子計算、認知計算、類腦計算等,正紛至沓來,不斷刷新人們對計算的認知。
概括來說,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先進計算是指融合計算、存儲、網絡、控制等技術,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實現人、機、物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智能應用。其技術發展方向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現有技術和架構的不斷優化升級,如E級超算、云計算、大數據計算、深度學習、人機物三元融合計算等,另一類是對傳統計算技術和架構的顛覆性創新,如超導量子計算、類腦計算、光子計算、新型變革性器件等。先進計算涉及計算原理、材料、工藝、器件、系統、算法、網絡架構、應用等多個領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和基石。
曙光的實踐
過去二十多年來,曙光一直致力于推動計算科技的創新與產業化發展,并正在進入如上所述的先進計算領域。如高性能計算,從最早的曙光一號,到曙光6000,產品技術經歷了六、七次迭代變革,今天曙光正在做的,是試圖攻克E級計算在功耗、性能、體系結構等方面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在云計算領域,曙光從2009年開始布局城市云服務網絡,迄今已經部署了40多個城市云中心,支撐地方的政務信息化和智慧城市應用;在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計算領域,曙光致力于打造完整的人工智能計算產品線,支持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的多種芯片,同時促進高性能計算、大數據、云計算和深度學習等多元計算模式的深入融合。在2017年中科曙光智能峰會上,曙光公司董事長李國杰院士還向業界呼吁,未來10-15年中國應力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做出像電子計算機、集成電路、互聯網一樣的重大發明。
另一方面,曙光作為中科院先進計算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的理事長單位,也承擔著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院地合作對接的職責。近年來,中科院在人機物三元融合計算、高通量計算、神經網絡與類腦計算、超導量子計算等更具顛覆性的先進計算技術領域進行了前瞻性的科研布局與探索,已經陸續產生了一批重量級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