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距離2020年5G商用的時間節點越來越近,而5G產業鏈還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例如標準制定、組網模式、關鍵技術、網絡架構、業務應用等等。在5G產業推動過程中,directadmin安裝 directadmin漢化,大唐憑借3G、4G技術的長期積累,引領5G技術創新,深度把握標準方向,研發預商用產品,并積極參與工信部組織的5G技術試驗,全面驗證5G技術與組網方案,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案例。
2016年1月,我國工信部確定了5G低頻段3.4-3.6GHz技術試驗;2017年,再次批復新增8.45GHz頻譜資源,批復4.8-5.0GHz、24.75-27.5GHz和37-42.5GHz頻段用于我國5G技術研發試驗,首次將高頻段也納入了5G試驗范圍。 對此,大唐技術專家表示,當前我國5G頻譜規劃正在與其他發達國家趨同,可以看到我國對引領全球5G發展的決心;然而,如此的頻率規劃,也為5G部署帶來了覆蓋方面的難題,畢竟基站的覆蓋能力是隨著頻率的增高而減弱的,偏偏5G的目標要求又是一張萬物互聯的大連接網絡。
“只有連續覆蓋才能充分體現出5G的價值,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如果只是單點覆蓋,消費者對于5G技術進步所帶來的能力提升感知沒那么明顯。”通過大唐的研究和測試表明,異構組網可以實現5G的全面立體覆蓋,而大唐也將提供全面的全場景解決方案。
大唐技術專家表示,5G無線組網將采用多種不同形態的基站產品,實現從宏覆蓋到微小覆蓋以及室內深度覆蓋的多層次全面立體覆蓋。一層宏站覆蓋,將采用大規模天線產品(3.5GHz)解決室外連續覆蓋及室內淺層覆蓋;二層微站覆蓋,主要用于室外補盲補熱及室內深度覆蓋,將采用小型化基站,燈桿站等產品(3.5/4.9GHz)。第三層,室內覆蓋在5G時代仍然是網絡覆蓋的重點,除了室外宏、微基站的穿透覆蓋,5G還會引入分布式皮基站或毫米波基站進行室內覆蓋。
3.5GHz滿足獨立組網要求,實現5G宏覆蓋
宏站覆蓋仍將是5G無線網絡覆蓋的主要方式,用以實現5G的室外連續覆蓋及室內淺層覆蓋。相比于4G網絡,5G的能力需求定義有了幾十倍或近百倍的提高,eMBB場景定義的峰值速率高達10Gbps,用戶體驗速率達0.1~1Gbps,對應這些新的能力需求必須使用新的技術來滿足。經過技術比選,業界廣泛認同5G采用支持Massive MIMO(大規模天線)能力的宏站進行覆蓋,因為Massive MIMO技術能夠有效提升頻譜效率、提升容量、同時還能夠加強覆蓋能力。
在頻率的選擇上,國內工信部要求使用3.5GHz頻譜進行室外覆蓋, 3.5GHz因其頻段較高,會被質疑傳播特性稍差以致影響網絡覆蓋,甚至根本不具備獨立組網的能力。但是,根據大唐的分析和當前試驗驗證表明,即使5G采用了頻點相對較高的3.5GHz,但結合使用Massive MIMO宏站產品(64通道128天線)的覆蓋能力基本可以達到與2.6GHz 8天線覆蓋能力相當,華沙機房主機 荷蘭主機,即5G采用3.5GHz可以滿足獨立建設組網的要求。
3.5GHz Massive MIMO組網時,站間距規劃可以滿足400米以上,4G現網城區覆蓋80%場景下站間距都不大于400米,這也就意味著,運營商在進行5G網絡部署時,可以充分復用4G站址,在降低網絡建設成本的同時,快速實現連續覆蓋。
在工信部組織的5G技術試驗中,大唐對3.5GHz Massive MIMO產品進行了宏覆蓋驗證,在懷柔試驗網進行的道路覆蓋拉遠測試中,測試結論印證了理論分析,4G和5G的覆蓋能力非常接近,但在吞吐量方面5G相比4G有明顯優勢。
宏微協同,構建5G基礎覆蓋及容量層
面對5G的大容量需求,單層的宏站覆蓋無法滿足。宏站和小微站協同覆蓋的方式,互為補充是有效的解決方案。此時,宏站和小基站可以與終端實現雙連接,即同時為終端提供服務,宏站提供連接、覆蓋及移動性,微站實現熱點容量吸收。
大唐在5G懷柔試驗網開展了宏微協同的測試,通過樓頂宏基站與多個地面燈桿小基站構造測試環境。試驗表明,覆蓋能力方面,在樓體遮擋情況下,宏站信號衰減快,此時小基站覆蓋補充作用明顯;在吞吐量方面,終端與宏站和小基站實現雙連接,兩個基站可同時為終端傳輸數據,移動過程中通過多個小站時無縫切換,始終保持高速率。
超密集組網滿足熱點高容量場景需求
5G時代,傳統流量密集區域(如商業區、校園、辦公區、體育場館等)將爆發出更大的流量需求,5G標準化定義了10Tbps/km2的流量密度指標(4G的100倍以上)來闡釋該需求。
大唐認為,未來可以進一步采用超密集組網方式,在業務熱點區域部署大量小基站(實現單位面積內低功率小基站的密度極大增加)以滿足5G部分場景的大容量需求。超密集組網方案具備熱點增強、消除盲點、改善網絡覆蓋、提高系統容量等多項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