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簽約到2015年建成,運營6年至今,襄陽華為云數據中心已容納襄陽市95%以上的電子政務數據,全市大部分行政單位的政務數據都存放于此。
5年節省財政資金近2億元
來到位于襄陽市東津新區的華為云數據中心,800多臺服務器擺放整齊。該中心負責人介紹,這里的機房建設等級為國際T3+標準,地震設防烈度6度。可布置968個標準服務器機柜,能夠提供80000T(1T=1024G)存儲能力。截至目前,這里擁有各類云主機近2000臺、物理服務器810臺。襄陽市80多家單位及部門的220多個項目和業務系統已在這里上云。
云數據服務的特點是什么?省錢。
這名負責人說,隨著政務服務電子化的不斷推進,政府部門對數據容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但過去,這一要求只能通過購買服務器來實現,實際上帶來很多浪費。
用一個淺顯的比喻來說,就是某個政府部門需要增加半杯水的數據容量,但如果是以前的做法,只能直接買一個杯子,相當于有半個杯子的容量被暫時閑置。
而在華為云數據中心,將800多臺服務器的存儲量集合,形成數據池,隨要隨給。“你現在只要半杯水的容量,我就給你這么多,等你再要的時候,我再給。”
據了解,在華為云數據中心落戶襄陽之前,當地各個政府部門都自己建設機房,花費頗多。2015年與華為簽約后,該市停止對各單位自建機房的審批,并要求已有機房的,逐步將數據搬到華為云數據中心。
目前,全市大部分單位的相關數據都儲存在華為云數據中心。2018年襄陽市曾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2013年到2018年,使用襄陽華為云,共節省政府資金開支約1.78億元。
響應更快數據更安全
除了省錢,響應更快,數據更安全,也是優點。
7月20日,記者采訪時,剛好碰到襄陽衛健委實施服務質量提升工程,要求增加容量。
“如果在以前,增加容量只能購買新服務器,既要層層打報告,,還要招標,能在十幾天里辦好已經算快的了。”華為云數據中心負責人說。如今,上午他接到該市大數據中心的電話,下午衛健委的系統就實現了容量提升。
響應更快,也在一些特殊時候發揮作用。這名負責人說,歐洲服務器,比如高考、春運的時候,教育、交通等部門的數據庫訪問量大增,需要臨時擴容。通過華為云數據中心,可以快速和低成本地滿足這一需求。
行政部門的各項數據事關百姓生活,一旦出現數據錯誤或丟失,會給百姓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如今數據集中存儲在襄陽本地的華為云數據中心,既保證了數據安全性,同時又能通過華為遠程技術支持中心提供7×24小時服務,更有保障。
為智慧城市建設筑牢底座
容納全市大部分政務數據,如今的華為云數據中心,已成為該市智慧城市建設的堅實地基。
“我們現在做的是數據標準化工作。”華為云數據中心負責人說,政府部門對辦理速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數據不統一的問題愈發突出。
“打個比方,你去辦人社業務,需要公安和人社的數據。但公安的系統與人社的系統,性別數據可能采用了不同的標記方式,于是公安的性別數據到了人社的系統里,就可能導致無法識別。”這名負責人說,在數據實現集中存儲后,后續需要將數據進行標準化,為“一網通辦”奠定基礎。
不久前,襄陽市財政部門引入某技術公司的查稅平臺,在很短時間內發現了漏稅線索,經稅務部門核查落實,截至目前已累計反饋查補稅款1489余萬元。
“如果沒有華為云,我們需要接入市場監管、稅務、財政等多個部門的數據,非常麻煩。”該技術公司負責人袁華松說,現在各項數據都保存在華為云上,且得到標準化處理,只要得到各單位的批準,幾乎可實現一鍵接入,人力成本節約了3倍,業務上線時間大大提升。
目前,華為云數據中心已形成全市人口、法人單位、社會信用、電子證照等四大基礎信息資源庫,日使用量峰值達到443萬余次。
“這些數據都是寶貴資源。”華為云數據中心負責人說,下一步華為將引進人工智能等能力,對數據進行分析研判,在更多方面提供智能服務,為襄陽的智慧城市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