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Facebook基礎設施工程副總裁Jay Parikh在接受英國科技新聞網The Register采訪時回憶道,2011年8月,他收到一通電話,電話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Jay,數據中心上有一片烏云。”
“你是說外面嗎?”
“不,室內。”
隨后,數據中心內大雨傾盆。
數據中心是做什么的呢?
數據中心通常是一個大型倉庫,里面的服務器和其它聯網的計算機設備保存著互聯網上的大部分數據,這些設備也為云計算(一種允許用戶上傳、下線計算任務的分布式資源系統)提供必須的算力。
可以料想,數據中心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其能量使用密度超過一棟普通辦公大樓百倍以上。僅空調一項的花費就十分驚人,但若沒有每時每刻的氣候控制系統,設備架在幾分鐘內就會嚴重過熱。
Facebook在俄勒岡州Prineville的設備都很新,建造時使用的是無冷水空調系統,它承諾通過使用外部空氣會比傳統的冷卻系統更節能。
據Facebook官方報告:無冷水空調系統的冷通道供應溫度超過80°F,相對濕度超過95%時,數據中心內部署的開放式計算服務器對這些極端變化做出反應。由于電源設備故障,大量服務器被重新啟動,很少有服務器自動關閉。
數據中心在設計上是冷通道、熱通道交替排列的,冷通道作為工作人員進入點,熱通道用于風扇排氣。上述報告中描述的“極端變化”是由熱通道中的高溫、低濕度空氣進入濕式蒸發冷卻系統,意外地激發反饋回路而引起的。當這些空氣回到冷通道內的服務器時,就會冷凝。然后Facebook的云服務就徹底被云雨淹沒了。
Parikh接著說:“幾分鐘之內,你就會聽到那些超精簡服務器進水后發出噼里啪啦的爆裂聲。”
云的形成(以及隨后的服務器故障)有多種原因,facebook隨后修改了官方指南,以保證更低的室內濕度,并建議在?所有電源周圍安裝橡膠密封,確保面對任何天氣系統都能防水。但是,數據中心的濕度管理一直是個難題,要讓Facebook對數據中心使用外部空氣帶來的不斷增加的復雜性進行全面監督似乎不太可能。
這一天氣事件是由于使用了一種新型的冷卻系統(無冷水系統),它打破了服務器場所的密封。突然之間大樓沒有與外部環境?隔開,而是與當地氣候交換空氣、進行呼吸。Prineville的設施完備,包括進氣和排風口,云服務器租用,這使它有了一些獨特的孔隙度。
在2011年,它可能不是第一個以這種方式與外界聯系在一起的數據中心(冷凍機是新的,但并非聞所未聞),但它是與外界連通的數據中心中體積最為龐大的。幾乎可以肯定它是唯一一個通過外部濕度復制當地天氣模式的中心,也許它也是第一個設立在如此惡劣的地理條件下的數據中心。
當然,沒有一個數據中心是完全與當地隔絕的。Prineville的工廠也與當地電網相連,Prineville當地人駕車去工作然后停車,這些都會被監控拍下來,從谷歌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Prineville的數據中心。
但是每個數據中心都是無處不在的,其提供的數據無論來源于哪里都可以超越地域限制極速傳遞到世界各地。那些構成我們的網站、電子郵件存儲、個人照片?的信息,以及那些用于生成地圖路徑、朋友請求、預測文本?的算力,都來自數據中心,我們絲毫都感覺不到這些來自于Prineville、瑞士或Faroe群島,這些數據和算力似乎此時此刻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可以感覺得到。
2017年從衛星上拍到的Prineville數據中心
在《非常所:超現代人類學入門(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中,Marc Augé將“非場所”描述為超現代、以過剩的質量為基礎的存在。“非常所”沒有歷史,而是專為通行而建造(例如:購物中心、高速公路和機場)。
它們是抽象的資本、運輸以及交易的場所。盡管數據中心一般不允許人類交通,如果我們把通過它們的信息看作是交通,它可能是最終的“非場所”,甚至是口語所說的“信息高速公路”都已指出這一點。這些地方沒有把自己拴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作為任何地方的標志或象征存在。
因此,雨云的問題(以及它通過短暫摧毀Facebook設備機架帶給人的驚訝),既是一個工程問題,也是一個心理問題;就像由兩個相反的天氣鋒形成的雷雨一樣,Prineville外部空氣的物理性與內部空間的無限性形成了一個不可能的非歐幾何交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