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心機房選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技術方面、資金方面、投資環境、稅收、電力和通信等基礎設施、交通成本、人力成本等等,每個企業自己的情況又都各不相同,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數據中心的地方,有時甚至要全世界去撒網找,然而在世界各地的網站上都能發現這些選址千奇百怪的數據中心,這些不尋常的選址都為數據中心提供了傳統的房地產無法提供的物理安全性,下面讓大家見識一下那些奇葩的數據中心建設地,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數據中心選址方式值得借鑒。
(一)天然地形打造堅固安全的地下數據中心
你可能希望在漫畫書里看見地底的洞穴和海上的秘密基地,而不會喜歡在數據中心的宣傳圖片上看見這些,破壞浪漫和神秘感,在經濟蕭條期剛剛結束的時候,到處都有過剩的數據中心專用房產,但是如今這些專用建筑物越來越少了,因為政府要求建筑要符合倡綠色環保的原則。要將普通建筑物改建成為數據中心,內外裝修改造既艱難又昂貴,這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將注意力轉向地底,想辦法設計一個位于地面以下的安全可靠的數據中心,而且成本更低,更具靈活性。
地下數據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開業了,這個數據中心可以說是該公司在舊礦坑中開展的地下文檔安全業務的自然進化。地面上的普通數據中心到處都是安全弱點,你要應付各種攻擊可能性,“地下數據中心未來將會受到更多關注。
(二)把數據中心建在礦坑里
礦井?你的第一印象大概是——潮濕、陰暗、擁擠、密不透風——事實遠不是這樣(雖然這種場所感覺就像一個超級英雄的秘密總部)把幾十年前由老礦井改建成的廠房,現在又變成了數據中心,安全性是地下建筑的一大優勢。位于地下的高度安全的數據中心被稱為“數據碉堡”,具有山體形成的巖石外壁,以及很少的幾個人員和數據入口。
在這種存在物理限制的環境內構建數據中心時,要實現更好的安全性還需要留意一些設計要點,“很多地下數據中心的失敗在于,他們仍然習慣性地按傳統方式進行數據中心構建。
了解地質構造,考慮未來如何發展等問題,地下礦坑的巖壁之間有大約17英尺寬的空間可以利用,該數據中心按照25平方英尺為一個單位進行布局,位于堪薩斯城的SubTropolis地下數據中心內部溫度能保持在65至70華氏度,濕度也維持恒定,具備數百萬平方英尺的可用面積。數據中心內部溫度則大約保持在52華氏度,周圍的石灰石巖壁能吸收運行中的服務器機柜散發的熱量,實現自然冷卻。礦井巖壁內的粘土和頁巖層會吸收并隔離水分,使數據中心維持干燥的環境。
而且年代久遠的石灰礦能直接提供開闊的內部空間,而不再是曲折狹窄的洞穴,位于一座離地高度100到150英尺的小山內,山體為數據中心提供全部防護,從洪災到龍卷風,甚至能防護來自新馬德里斷層的地震。
(三)隔絕海水和陽光的無人值守數據中心
對于遠在大洋上的工作平臺而言,無人值守數據中心是合適的選擇。數據中心啟航之前,一切都要測試妥當,每個數據中心都使用獨立的外殼,涂有耐腐蝕涂料,因此可以在不改變內部線路的情況下抵御海風中的鹽分腐蝕,數據中心的冷卻系統也是獨立的,使用制冷劑運行,和船用的冷卻系統可以互不影響。例如,在鉆探設施或者船上的高密度計算系統可以采用直接液體冷卻方式降溫。
“在某些集裝箱式數據中心,我們在非常小的空間內容納了200千瓦的計算設施。在陸地上,你可以有條件采用許多機架來讓設備的熱量分散,但在這里只能給你一個小房間,”服務器安裝在隔震平臺上,以抵御風浪的沖擊。能源來自柴油發電機組,或使用原油的副產品——天然氣發電,“一切都是為海洋環境下運行而專門定制,但這只是之前移動數據中心技術的增強和重新應用”。
一直都存在實際上離岸運行的數據中心,它們位于各地的淺水和深水石油鉆井平臺上。石油探測、鉆井、抽取數據的計算任務量與典型的數據中心相比小得多,但這里的計算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四)把數據中心建在湖邊
有人把數據中心建在了海底和輪船上,目的也是為了降溫,它們直接將數據中心侵入海水中降溫,利用海水進行冷熱交換,達到降溫目的,同樣也是將空調系統的錢省了,還有的人將數據中心建在了湖邊,利用湖水進行數據中心冷卻降溫,這類數據中心的PUE都很低。
(五)把數據中心建在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