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自提出之后,逐漸深入人心,各行各業紛紛加入企業云原生架構升級行列,隨著云原生技術的推廣與成熟,進入云原生2.0時代,亞洲服務器租用,任何企業都能通過云原生轉型成為“新云原生企業”。在云原生技術蓬勃發展的如今,其中有兩點在業界已經達成共識:第一,“容器化”是云原生應用的基本特性。Gartner預測,到2022年,全球75%的企業將在生產系統中使用容器,其中50%是以混合云容器存在;第二,企業的投資方向從傳統的IT基礎設施逐步轉向云原生應用,數字基礎設施的形態越來越“以應用為中心”。
企業云原生架構升級的挑戰
云原生在業內已經取得初步發展,但是規模化使用還在起步階段,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云原生技術難度和學習成本較高。在2020年Forrester云原生白皮書的調研顯示,傳統云原生解決方案在架構、生態等方面的不完備性阻礙企業云原生轉型:
傳統解決方案主要聚焦無狀態容器應用的編排,缺乏統一的云原生應用定義標準,無法滿足對分布式中間件、數據庫、有狀態應用的容器化訴求,以及AI、大數據、邊緣等新興業務的容器化訴求。另外,隨著容器平臺在企業內部的深度使用,除部署外對復雜應用的統一管理、統一運維、統一調度的訴求也越發強烈。
主要面向單一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環境,缺乏對跨云、云邊協同編排能力;
主要提供通用的基礎平臺能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云原生化服務化的門檻極高,難以有效支持開發各類上層云原生應用。
以“應用為中心”的華為云原生服務中心OSC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面對云原生架構升級的挑戰,在4月8日華為云Techwave全球技術峰會上,華為云發布首個云原生服務中心OSC(Operator Service Center),致力幫助企業實現從傳統架構到云原生架構的平滑快速轉型:
面向希望快速實現云原生架構升級的用戶,OSC為客戶提供滿足如AI、大數據、邊緣等的各種應用場景開箱即用云原生服務;
除提供豐富的開箱即用云原生服務外,OSC在各類場景如公有云、混合云、邊緣、自建IDC提供了一鍵部署以及日常運維等應用維度的全生命周期治理能力;
面向希望快速賦予服務云原生能力的伙伴以及開發者,OSC提供統一的云原生服務定義規范,美國站群服務器,零代碼對接華為云提供的通用云原生能力,比如指標采集、告警上報、日志管理、彈性伸縮、多云部署等能力。
種類豐富開箱即用的云原生服務,滿足不同業務場景
無論企業架構如何變化,企業對ISV提供可靠商用云服務的要求始終如一。企業云原生架構升級不僅要求自身業務升級,同時要求依賴的ISV的架構一同升級。由于以下原因,企業及其依賴的眾多ISV很難達到步調一致。
承載核心業務的中間件必須經過充分驗證的應用才可上線使用,大多數企業選擇主動放緩云原生架構升級步伐
不同的ISV在云原生的經驗積累差異較大,云原生經驗少的提供商的能力無法與企業依賴的各個云服務云原生化的優先級匹配,企業架構云原生化步伐被迫放緩
為了加速企業完成云原生架構升級,有效降低企業在云原生的學習和試錯成本,華為云提供了大量開箱即用的云原生服務,其類型豐富,涵蓋數據庫、消息、緩存、大數據、AI、高性能計算、邊緣等,用戶可根據業務場景自主訂閱;架構多樣,可滿足x86,ARM,GPU,NPU,TPU等不同系統架構的需求,用戶可根據業務的系統架構訂閱與之匹配的服務;生態繁榮,有行業領先ISV入駐,提供企業級云原生服務,用戶可享有完整的售后商業支持,為企業業務持續運行保駕護航。
多云和邊緣場景一鍵部署,避免廠商鎖定
為了滿足企業業務平穩過渡、彈性伸縮以及容災等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混合云部署架構,一些部署在公有云的服務需要下沉到私有云或者邊緣。傳統的虛擬機部署的方式很難在不同云廠商的基礎設施上實現彈性伸縮以及多云容災,容器化部署方式雖然能屏蔽云廠商基礎設施的差異,但是需要ISV自行實現多云以及邊緣場景下的部署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