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云計算的快速發展,企業在傳統應用方面的投資正在縮減,對云原生應用的投資則在逐步增長,數字化轉型趨勢下的云原生時代正在來臨。華為云作為云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dation,CNCF)的初創成員,始終致力于深耕云原生技術,圍繞多云、智能、異構和邊緣四大發展趨勢,進行持續創新,輸出云技術及開源成果,助力更多企業實現云原生和數字化轉型。
9月19日,在第四屆HUAWEI CONNECT 2019(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云正式對外發布了容器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2.0版本以及全新的高性能批量計算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級用戶構建更大規模的容器混合云平臺,釋放多元算力,助力計算密集型企業徹底解決Kubernetes容器中的算力問題。
傳統企業出于對IDC資產的保護以及降低IT投入和維護成本的綜合考量,都會考慮混合云,而像業務量龐大的頭部互聯網企業,從業務穩定性和連續性的角度出發,也必然要面臨多云的選擇。如今,多云、混合云已不再是技術的發展趨勢,而是真真切切的市場訴求。
據了解,華為云容器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的1.0版本于今年3月發布,是云原生技術領域較早實現商用的多云、混合云管理平臺,比Google發布的Anthos早了將近一個月。
從技術角度來看,多云混合云自下而上分為資源混合、數據混合以及應用混合三個層次,非容器的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關注的是網絡和數據,尤其是中間件,例如數據庫、緩存、消息等。華為云容器多云混合云重點關注從應用視角出發的全棧解決方案,基于KubeFed(Federation V2)和Istio的核心能力,將不同云之間的Kubernetes集群統一管理起來,并通過Istio的智能路由能力,打通下層的網絡與數據,為用戶提供真正的一站式“應用跨云”解決方案,實現業務請求的跨云分發,破解了第二類的應用層混合管理難題。
據華為云應用管理服務域總經理方璞透露,華為云容器平臺在安全、易用、可靠、生態等方面的優勢及特性,獲得了來自上百家大型企業客戶的普遍認可,但對容器平臺能否良好地支撐企業現有的大規模核心業務仍存顧慮,因此對規模、性能、快速彈性、容災恢復等一系列關鍵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發布的容器多云混合云解決方案2.0版本由CCE、MCP、ASM等若干云服務產品組成,開箱即用,相比1.0版本支持更大的集群管理規模、更快的網絡和存儲、更高效的運維與監控,可以很好地滿足互聯網企業核心業務容器化大規模部署的難題,還可以輕松應對業務高峰期的快速擴容,香港服務器,確保業務的高可用。
首先,單集群支持10000節點的管理規模,并將節點擴容能力提升到30秒擴容100虛機,遠遠領先于同類產品,同時支持百萬容器的管理和服務治理、運維監控。
其次,容器存儲Everest統一了容器卷的管理,將不同類型存儲的創建、刪除、查詢、遷移、備份等操作接口標準化,極大簡化了容器存儲的管理和使用;同時,構建了百萬IOPS的高性價比的容器存儲,在圖形渲染、AI計算、基因數據分析、大數據等海量數據讀寫的場景更具優勢。
再次,新一代容器網絡Yangtse,在大規模場景下,容器網絡發放與接通的速度均取得了跨越式增長,1萬容器Port發放只需1分鐘,容器網絡接通速度小于1秒。
最后,容器監控Glacier支持跨云應用的全景監控,支持社區的原生Prometheus生態,結合集群聯邦與策略引擎,實現了30秒應用跨云的自動彈性。
熟悉技術的人都知道,Kubernetes源自古希臘語,譯為舵手,而Istio的logo則是一個小帆船,華為云期望彌合云原生落地過程中的鴻溝,將開源領域的小船變成滿足企業級生產的Kubernetes大型軍艦(Vessel),駛向大型企業,推動開源生態的快速發展。華為云將依托更大規模的集群管理能力、更快的容器網絡和存儲、更完善的監控管理能力,滿足企業核心業務上云的綜合訴求,從試水業務容器化創新,進入核心業務容器化的深水區,助推企業容器化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圍繞三大領域破解高性能批量計算痛點
同期發布的全新華為云高性能批量計算解決方案,將去年發布的基因容器服務、AI容器服務以及新的大數據容器服務統一到Volcano高性能容器批量計算平臺之上,具備智能和異構兩大特性,北向支持多種AI計算框架,南向支持Ascend+Kunpeng的多元異構算力——更快的算力獲取,更高性能的網絡、存儲,能夠為大數據、基因及泛互聯網行業等海量數據分析場景提供高性能的批量計算能力。
大數據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