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怎么做出更好的選擇?試錯!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的故事,云主機租用,大家都知道,不過當時這個“賽道”上,有很多團隊在競爭,其中最被人看好的是科學家塞繆爾·蘭利的項目,已經獲得美國政府和大研究所的資助。
而萊特兄弟是個標準的民科,高中都沒有畢業,靠自行車鋪賺的錢研發飛機,自然不被人看好。
而萊特兄弟最終成功的原因之一,后來有人分析,他們充分采用了一個非常科學的方法——風洞實驗。
想造出能飛上天的飛機,理論沒有任何問題,真正的困難在于復雜的天氣狀況下盡量延長飛行時間,這就需要通過試飛獲得大量的空氣動力數據,再不斷改造機型。可飛機這個東西,一旦飛行失敗,飛機毀了是小事,人沒了就全完了。
一沒有技術二沒有資金的萊特兄弟,只能向科學要辦法,他們注意到一個英國人的發明——風洞,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能對模型機翼進行準確試驗的風洞。
風洞現在看是個很高大上的東西,光做一場實驗就要七位數,但一百年前萊特兄弟造出來的,卻是下面的樣子:
別小看它,虛擬主機,萊特兄弟正是利用了這個東西,自制了200多個不同的機翼進行了上千次風洞實驗,取得了一整套科學數據,設計出了較大升力的機翼形狀。
一百年后,同濟大學1:1復制了萊特兄弟的風洞,實測結果,簡單歸簡單,確實給出相對準確的氣動數據。
之所以用這個故事開頭,因為萊特兄弟給了我們一個思路,去解決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如何低成本的試錯。
而“試錯”也是“模糊的正確”理念的一個重要方法。
02.再牛逼的技術也離不開試錯這個環節
有一種失敗是必然,而且是反復出現的,所以有人不管它叫失敗,叫“試錯”——雷軍說:有機會一定要試一試,其實試錯的成本并不高,而錯過的成本非常高。
這話說的可不對,反復試錯的時間成本是相當高的,除非你能降低成本,并找到更有效率的方法。
我看到網上有人吐槽,特斯拉汽車的電池一點都不高科技,其實是把幾千顆松下筆記本電腦的電池芯捆成一堆。
好吧,這個說法其實也不算錯,就好像說“匹薩不就是大餅上撒點肉”,但關鍵在于怎么連接,哪里并聯、哪里串聯、怎么控制,方案可能成千上萬種。
特斯拉電池的設計方法就是窮盡這些可能,選取部分靠譜的設計方案,進行模擬實測,比較結果,再回頭改進方案,反復試錯,搞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穩定的動力電池系統,
你看,再牛逼的技術也離不開試錯這個環節,不過,試錯畢竟是有成本的,必須有一些更好的手段去降低試錯成本。
前幾天聽了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先生的一個演講,他有一個觀點:人工智能大數據時代,算法不是關鍵,所有算法原理都是九十年代的那幾篇論文,算力也不是問題,云計算越來越便宜了。
關鍵是把宏大的問題變成一個個小的需求“痛點”,設計出一個“低成本試錯流程”,得出初步的解決方案,再小步快速迭代。這個“流程”才是人能發揮的最大作用。
大數據就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風洞”,低成本的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某個特定場景,通過云計算的“海量算力”積累數據,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低成本+即時反饋系統”。
職場新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低成本試錯”的原理同樣適用,也同樣需要這兩個條件。
03.個人工作中的即時反饋系統
先看第一個條件:設計一個“即時反饋系統”
學會一門樂器,只要一個好的老師、一套循序漸進的教程和長時間的反復訓練,因為每一點進步,你都能明顯地感覺到,老師還可以提醒你問題在哪兒。
演奏、體育運動、大部分體力勞動、部分簡單的技術性勞動,都是天生的“即時反饋系統”。
但大部分工作都沒這么直接,比如銷售,你掌握了一門銷售話術,可前幾次都失敗了,原因可能是你還不熟練,也可能是顧客本身就沒有購買意愿。可糟糕的是,你無法知道到底是辦法不對,還是你用得不好,因此,你就無法去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