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國內互聯網兩大巨頭騰訊和阿里先后披露財報數據,其中最為引人注意的當屬兩家公司云計算業務的表現。
騰訊在一季報中單獨將云計算業務從“其他”類中拆分出來,與支付業務一起并入“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成為公司營收貢獻第二大的業務。去年,騰訊云服務收入為91億元。而阿里云則在2019財年第四季度營收高達77.26億元,飆升76%,VPS租用,成為阿里旗下增速最快的業務。
在IDC中國高級研究經理劉麗輝看來,過去兩年公有云市場呈現整合態勢,市場集中度有所提高。她對紅刊財經表示,在互聯網行業,云計算的競爭格局基本已定,公有云龍頭服務商相對更具優勢。“但是在其他行業,如金融、制造、醫療、教育等非互聯網行業,尚未出現在某個細分行業中能夠占據絕對優勢的公有云服務商,大家‘起跑線’差距不大。”
公有云龍頭地位凸顯 后發力服務商深耕非互聯網行業
紅刊財經:您對國內公有云市場未來的發展和競爭格局的判斷是怎樣的?
劉麗輝: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兩年公有云市場呈現整合態勢,市場集中度有所提高——2017年,包括IaaS、PaaS、SaaS在內的公有云Top5服務商的市場占有率為47.2%,到2018年,該數據已經提高至53.3%。
但是從大的格局來看,我并不認為整個市場的集中會讓一些后發力的云服務商無路可走。過去,公有云的市場主要受眾還是以互聯網行業為主,在如政府、制造、金融、零售、醫療、教育等非互聯網行業當中,很多后發力的云服務商在這個領域還是有機會的。它們可以從深耕細分行業的角度,將自身的云服務進行品牌化運營,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紅刊財經:對于國內公有云市場集中度的“天花板”,您是否有過測算?
劉麗輝:目前我們還沒有太詳細的測算,可以看到,在過去兩年,云計算市場上的后進入者都在研發投入、市場開拓還有品牌打造上大舉發力云計算業務。
鑒于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還處于相對高速的發展期,以及云計算業務持續的高投入,整個公有云市場在未來兩年的競爭格局還是存在一些不確定性的。如果參與企業未來沒有在云市場達到理想目標,從公司整體戰略角度或許也會進行相應調整。不過,總體來說,目前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幾位的云服務廠商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
看好公有云服務商進軍私有云
紅刊財經:在未來的競爭格局中,公有云和私有云會構建一種怎樣的共存關系?
劉麗輝:公有云市場在高速發展的同時,私有云市場也會發展地很快。從供給側來講,以往私有云市場的參與者主要還是大家所熟知的華為、新華三、浪潮、VMware等一些企業,但是在最近幾年,公有云企業也開始進入私有云領域。不僅是國外的AWS、微軟等企業,國內的阿里、騰訊等廠商也都有相關的私有云版本。只是在提供服務的方式上,私有云廠商可能偏重于“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公有云廠商則更多的偏重軟件和服務,服務器租用,現在公有云廠商也在通過軟硬融合的方式不斷健全整體的解決方案。
紅刊財經:公有云企業會選擇向私有云拓展的原因是什么?
劉麗輝:早期公有云廠商的受眾基本上是以互聯網企業為主,它們的需求相對比較標準化,對于云的接受度也比較高。所以在以互聯網客戶為主的時候,廠商提供公有云服務基本上就可以滿足絕大部分需求。但是現在,當云服務商拓展非互聯網的傳統行業的時候,非互聯網行業個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是很多的,大家對云的接受度各不相同,這種需求也促使公有云向私有云拓展。
目前公有云廠商在私有云的份額還是比較小的,但是我們還是比較看好公有云服務商拓展私有云市場。從我們近期的調研來看,全球差不多有70%以上的客戶都會選擇多云部署的模式——大部分客戶會同時選擇私有云和公有云進行部署,多云管理相關的軟件產品和服務正在形成規模日益壯大的市場。之前客戶選擇多個云可能會遇到很多困難,諸如遇到多云之間的數據打通和管理方面的問題。隨著多云管理市場出現,客戶在這方面的顧慮也正在被打消。
其實,公有云在最初向私有云邁進的時候,并不是說要大幅度拓展私有云市場,而正是考慮到這種云的整合。比如某個客戶擁有著同一家廠商的私有云和公有云服務,從底層的架構和融合以及數據的打通,是有先天優勢的。這也是公有云廠商拓展私有云的初衷和目的。
紅刊財經:云計算的快速發展期能夠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