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在云服務市場上,AWS 市占排名妥妥地排在第一位,大幅領先其他公司,地位無人可撼動。
一直以來,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免備案主機,你們認為亞馬遜賺錢主要是靠零售,或者是靠似乎有點無敵的智能音箱產品Echo或者Alexa。
其實不然。它最賺錢的業務是一個叫做“AWS(亞馬遜云服務平臺)”的部門,就連亞馬遜自己也沒有想到,后來它發展成整家公司主要的獲利來源,并且一直保持了上揚走勢。亞馬遜2017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AWS云服務的凈銷售額為51.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35.36億美元增長45%,不計入匯率變動的影響為同比增長44%。
早在2006年,AWS的一款技術S3首次對外推出使用時,主要是用于為開發者提供接入Amazon零售商店的一種內部技術手段,而S3跟零售也沒有直接關系。
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潮的興起,人們不再談“云”色變。放眼全球,一場云端爭奪大戰已經打響。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將是云端應用的主流,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在今年年初談及云服務時認為它將應用于更多場景。
反觀國內,國內幾家云服務提供商顯然對標的也是美國巨頭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目前他們在各自優勢領域也形成一定的壁壘。發力最早的阿里云業務產品相對成熟,市場占有率最高;騰訊、華為在云服務上也力爭上游,前者在社交、游戲、視頻等行業拿下不少公司,后者更擅長的領域是政務和企業云。不過,業內分析認為在云服務領域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滲透空間。
AWS的故事
AWS的誕生,某種程度上是亞馬遜內部技術平臺發展遇到瓶頸的結果。
最初,亞馬遜意在幫助第三方供應商如Target、Marks&;Spencer在亞馬遜的電商引擎之上建立購物網站,所以推出了一個“merchant.com” 的服務,意外的是最終導致平臺一片混亂。
或許,我們可以從暢銷書Brad Stone的《萬貨商店》中找到佐證——到2000年代早期時,Amazon越來越受到一個情況的約束,即公司的各種團隊都要靠單個技術團隊來支撐,每個項目都需要獲得批準并爭搶資源。
此時,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也迷戀上一本名為《Creation》的書籍,他深受書中“基元”模式啟發,開始思考并得出結論:亞馬遜需要把自己的基礎設施分解為最小、最簡單的原子組件,讓開發者盡可能方便地自由訪問。
于是,團隊決定打造一套通用的基礎架構服務,可進行分散式管理,虛擬化服務器及云端資源等。這就是 AWS 的前身。
到2006 年,亞馬遜才開始正式對外提供 AWS 云端服務,企業不必自己建機房、買硬件,只需要向亞馬遜承租即可,這種彈性的公有云服務模式快速攻占了市場。
很快,微軟、 Google 紛紛加入戰局,分別推出 Microsoft Azure 及 Google Cloud Platform(GCP),三巨頭一直在云端市場展開激烈競爭,業界也不時傳出微軟調降收費,要搶 AWS 的市占率。
不過數據顯示,迄今為止,在云服務市場上,AWS 市占排名妥妥地排在第一位,大幅領先其他公司,地位無人可撼動。
亞馬遜最賺錢部門的秘密
如今,AWS 不只是提供給企業穩定、具有擴充彈性的云服務,更放眼人工智能,將機器學習引入數據中心。因此招募了眾多的科學家及研究員,在 AWS 里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就超過 1,000 位。
這其中不乏大牛級別的人物,如被譽為 Java 之父的計算機科學家 James Gosling ,在云端領域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的 Werner Vogels(現為亞馬遜CTO)、機器學習界大師 Alex Smola(現為AWS 機器學習總監)、曾在 NETFlix 擔任云端架構師 ADRian Cockcroft(現為AWS 云端架構副總裁)等。
不過,在男性占多數的科技圈里,有一顆耀眼的“女星”備受關注。她是加州理工最年輕終身數學教授,如今也是亞馬遜AWS深度學習首席女科學家Anima Anandkumar。
從小就喜歡科學和數學的Anandkumar說,“數學是一種與世界溝通交流的自然語言”。這引領她在科學領域成就不斷:順利考取了IIT Madras(印度理工學院)并選擇了電氣工程專業,在大學畢業的最后一年,她和一位同伴向校長提出了籌建機器人(18.850, 0.13, 0.69%)俱樂部的想法。曾在IBM的網絡小組工作,博士畢業后,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授課,同時致力于大數據和變量的研究。
她率先研究發現非凸優化問題全局最優化方案,這是機器學習領域的世界難題;率先投入張量(tensor)研究,加快機器學習的效率,Anima Anandkumar在世界工業界和學術界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她對亞馬遜的大型AI和ML項目做出了重大貢獻。她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說要為亞馬遜達到 AI 民主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