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二三十年里,人類將進入智能社會,云將成為智能社會的重要基石,華為有決心、也有能力和廣大合作伙伴一起,在智能社會時代打造‘全球5朵云’之一。”這句話是華為輪值CEO郭平在上海開幕的HUAWEI CONNECT 2017(華為全聯接大會)上的一句話,表面看起來沒毛病,但實際上,這樣的話在華為心里已經憋了好幾年,能喊出來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你可能會說,在云計算已經成為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甚至云計算與物聯網、終端、應用已然成為不可分離的整體時,華為的這一舉措并沒有錯。道理是這樣,但其實一直游走在運營商“陰影”下的華為,哪怕一腳踏進云計算的地盤,心里面也是打鼓的。
與運營商為敵,華為猶豫不決
近日,任正非簽發華為名為《關于CloudBU組織變動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對其公司內部組織架構進行重大調整,將云業務Cloud BU遷移至華為集團下,升級為該公司一級部門。這意味著,Cloud BU終于與企業業務、消費業務、運營商業務站到了一個level上了,比這更值得深思的是,這是華為有史以來第一次與運營商“唱對臺戲”,而能做出這一決定,相信任正非也比較糾結。
無疑,沒有電信運營商,就沒有華為進入通信設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的成績。所以,早在2010年,華為總裁任正非就承諾,華為做云計算和傳統IT企業不同,一定要抱緊電信運營商,做的“云”一定要使電信運營商馬上就可以用,否則就是死路一條。承續這一態度,2013年,時任華為輪值CEO副董事長徐直軍也表態,華為作為ICT領域的基礎設施提供商,主機托管 深圳電信托管,將嚴格限定自己的業務邊界,不做運營商的運營商,盡可能不與合作伙伴發生競爭關系。
如今,這一“承諾”終于被自己打破,華為終于開始與運營商撕破臉皮,不再考慮如何與運營商云業務保持利益平衡的問題。那么,這一尷尬角色會給華為帶來哪些不利影響呢?
一是,運營商業務的特征與市場化的企業業務、消費業務和云計算完全不同,華為高調挺進公有云領域,運營商的臉色不會好看,在電信設備、系統訂單上,會不會卡華為的脖子,這樣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二是,與阿里云、騰訊云、谷歌、AWS、微軟Azure等不同,華為與IBM、DELL、惠普等屬于基礎設施提供商,售賣服務器、存儲、網絡產品和解決方案,涉足云計算領域,相當于與客戶“反目”,恐怕殃及企業業務是必然的事情。
今年3月,中國電信還與華為聯合發布了天翼云3.0產品及服務,幫助運營商,提升天翼云的功能和性能。不知道,看到昔日的忠誠戰友站到對立面上,心里作何感想。
起大早趕晚集,華為云計算一簍子辛酸故事
很多人將今年3月華為宣布成立公有云業務部門,看作是起始點,一個月后,華為高管在其第14屆全球分析師大會上放言:華為公有云必須三年超過阿里云;未來全球五朵云,華為居其一。但實際上,華為在云計算領域早已低調潛行了長達6、7年之久。在服務運營商的這些年里,華為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成長上受到運營商的限制和牽絆,有一簍子的辛酸故事。
這種“擰巴”的心態,在華為對外的表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2010年,華為就以集團的名義高調發布了云計算戰略及其端到端解決方案并啟動了“云帆計劃2011”。當時,華為就意識到了云計算在未來商業社會中的地位,正在改變和重構傳統企業信息系統架構,但當時華為的想法是需要幫助自己的客戶——運營商,獲得云計算市場的話語權。彼時還沒有阿里云、騰訊云、青云、Ucloud等這些小兄弟,AWS也僅僅剛開始。但事情進展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順利,互聯網廠商的快速迭代、加速擴張的攻城拔寨,讓運營商無所適從。
2015年,華為高調宣布進入公有云市場,時任華為企業云服務總裁的楊瑞凱開場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只有38米的舞臺,華為整整走了4年。”有時,試錯比“錯過”更重要,華為在云計算領域的主動放棄和“不作為”,讓其與云計算運營商擦肩而過。這背后透露著無奈與辛酸。
其實,與互聯網流派的云計算廠商對比,華為是地地道道的“保守派”,對外的公關話術和基調也都謹小慎微,處處流露出“明哲保身”的商業哲學。近年來,華為經常提及到兩個詞——聚焦、被集成,在ICT領域不干通吃行業的事,聚焦云計算等領域,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甘當行業基礎設施。哪怕今天已經刺刀見血了,還謙卑的說要做中立的云計算服務商,恪守業務邊界。這就有些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