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是用服務器在賺錢,我們是靠人在賺錢,我們睡覺了馬云還在賺錢。”雷軍是這樣評價馬云的。
眾所周知,馬云今年身價暴漲,坐穩了首富的位置,阿里靠什么賺錢?靠的是平臺,淘寶平臺、天貓平臺、菜鳥平臺,阿里不賣東西,但它確是最賺錢的電商平臺,支撐這些平臺的是什么?是支付寶構建的支付體系,是各種平臺服務,阿里其實一直都是一家賣服務的公司,而支持阿里整個服務體系的就是阿里云。
所以雷軍才會說,馬云是用服務器在賺錢,掌握千萬用戶的數據,這就是阿里的核心競爭力。所以今年順豐和阿里菜鳥才會因為服務器打的不可開交,這背后實際上是騰訊云和阿里云的一次斗法,云計算的競爭逐漸被拉上了臺面。
云計算正在飛速發展
由德意志銀行數據顯示,中國國內公有云市場2016年增長率為150-200%。預計2017-2018年依舊保持這個速度快速增長。預期中國的公有云IaaS/PaaS在2017年增長至31億美元;預測到2020年,年增長率為70.5%,達到154億美元。云計算的飛速發展,讓騰訊、阿里兩家云服務提供商不惜撕破臉皮。
國內云計算格局
目前,國內的云服務器市場是一超多強的局面,阿里云領跑,騰訊緊隨其后,其次亞馬遜和微軟,之后是UCloud,以及是其他國內玩家,如華為云和中國電信的天翼云。阿里云、騰訊云、UCloud是中國云計算市場前三強。
阿里云和騰訊云在中小企業和新興行業的市場份額上占據明顯的優勢,但華為云想在這個領域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
德銀CIO調研中國云廠商使用率
到2020年,預計阿里云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54%下降到40%。騰訊云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9%上升到27%。
中國云計算市場未來的發展
德銀預計2020年中國云廠商市場份額
分析師指出,雖然中國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但長期來看,德銀預計中國云計算市場格局是有3-4個大的云廠商和一些專注于某個垂直領域的小云廠商組成。考慮到現在較低的云計算滲透率和快速的市場增長率,德銀認為中國云計算市場能容納這些玩家。
誰是未來中國云計算老大?
未來的中國云計算市場可能呈現BAT鼎足而立的局面,三家激烈競爭的局面是可以預測的,但也不排除有黑馬,目前云計算市場UClood使用率達到了16%,在中國云服務商中位列前三,聚美優品、愛奇藝、浦發銀行、永輝集團、同仁堂、沈陽機械廠、映客等是UCloud的大客戶。
UCloud最初的發展是集中在游戲領域,主要滿足游戲用戶的獨特的云服務的需求。隨后UCloud擴展到電商、互聯網金融、傳統企業等其他垂直領域。
目前,UCloud已經開始為政府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并將于今年發布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分析工具及AI服務。
在2016年,UCloud的營收約為7億元,預計在2017年收入會翻一倍,此外希望在今年實現盈利。目前UCloud擁有海內外19個數據中心,在中國有11個離線服務站。在700個員工中,超過450個研發員工。2016年,UCloud拆了VIE結構,更容易滿足A股上市及網絡安全法的規定。
許多公有云用戶認為UCloud獨立于BAT的中立性是其發展客戶的關鍵。
阿里云的隱患
未來的國內云市場局面還不是很清晰,存在著各種可能。阿里云目前雖然一家獨大,但并非穩坐釣魚臺,隨著其野心越來越大,各大廠商對它的防范之心也越來越重,用戶不會將說有的雞蛋(數據)放在一個籃子里。
多云部署用戶偏好度
用戶偏好多云部署的比率已經從2016年的42%增長到2017年的68%。其中,有40%的多云部署是選擇了2個云供應商。企業多云部署的主要原因有:不同的服務需求、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緊急情況保險。這間接的制約了它的發展。
德銀調查顯示,阿里云的用戶偏好度有輕微下降。基于單一供應商偏好,阿里云的偏好度從2016年的65%下降到了2017年的54%。面對激烈的競爭,阿里云將會不斷培育新的服務,豐富其產品組合,進軍大型企業,提高市場滲透率。阿里云堅持低價戰略,努力做大市場規模。預計在短中期內,德國機房主機 波蘭服務器,還會看到阿里云引領的降價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