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做展望前,都會先花一點時間做一些簡單回顧,今年也不例外。用了幾秒時間快速回想了一下2020年的熱詞,腦中閃現的第一個詞是——云原生。
在IT界,大家喜歡把傳統的IT架構比喻成“煙囪式”架構,在這個框架下每一個業務線都是一個獨立的“煙囪”,并且通常由不同的開發團隊去構建和運維,不但技術棧不同,彼此之間也不互通,所以,數據就很難在不同業務之間形成流動。
以容器為代表的云原生技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它相當于把傳統架構中的“煙囪”拆成一個個的“積木”(也就是“容器”),然后再根據特定的業務需求,靈活選擇所需的“積木塊”進行重新組合。如此一來,數據的邊界就不再被限制于某個系統,可以在企業內真正流動起來。
容器技術大約在20年前就已經出現,但直至2013年Docker誕生之后,它才真正被帶入大眾視線;而隨著2014年Kubernetes 項目的發布,容器技術又得以迅速普和落地。雖說是“大器晚成”,但近兩年來,容器卻得到了肉眼可見的飛速發展和應用。
數據的表現是最直觀的。根據中國信通院《2020云計算發展白皮書》的調查報告顯示,2019年43.9%的企業表示已經使用容器技術部署業務應用,計劃使用容器技術部署業務應用的企業也占到了40.8%;Gartner在《預測分析:全球容器管理(軟件和服務)》報告中則預計,到2024年將有75%的大型企業會在生產中使用容器技術;而針對中國市場,IDC的推斷是,到2022年60%的中國500強企業將投資云原生應用和平臺的自動化、編排和開發生命周期管理。
特別是在經歷了疫情沖擊之后,敏捷與創新更加成為企業必備的技能,而由于容器具有像積木一樣的靈活性,能夠幫助企業在開發和運維過程中解放出更強大的生產力、提升創新力,因此,正在被視為越來越重要的存在。
過去一年中,至頂網圍繞云原生技術調研并采訪了來自金融、制造、零售等各行業企業,試圖從中了解大家對于容器、Kubernetes、微服務等云原生技術的接納和應用程度,以及這個過程中的挑戰和解決方案。基于這些了解再來展望2021,我們認為——云原生技術的“春天”可能真的來了。
云原生技術有何魅力?
1. 提高開發迭代效率
江泰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泰保險”)是我國開業的第一家保險經紀公司,業務涉及風險查勘、風險評估、保險辦理、安排分保、協助索賠等一系列保險經紀服務,目前在全國設有140多家分支機構。隨著近幾年來業務規模的擴張和消費者市場的改變,同時為了應對新興的數字化保險中介平臺的沖擊,江泰保險大量采用了云計算、容器、移動互聯網等技術。
新技術的應用效果不僅迅速而且明顯。江泰保險總裁助理李玉存告訴至頂網記者,現在,基于微服務架構和容器技術,公司內部平均每天可以上線1-2款保險產品,最快的3小時就能上線。要放在過去,一個新保險產品從頭至尾沒有2、3個月絕對不可能投放到市場。僅僅在2019年的上半年,江泰保險就一口氣開發了7個系統。
在微服務架構中,容器就像是一個個的“小服務器”,并且它足以滿足基礎開發環境的快速部署,所以對于開發人員來說,只要把接口定義清楚就可以快速進行功能開發,不必再去考慮服務器、操作系統等這些繁瑣的問題,所以開發效率也就隨之提升。而開發效率的提升,就意味著開發、部署和運維成本的降低。對于企業來說,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2. 支持流量高并發
再以某大型證券機構為例。通過以容器和Kubenetes為核心構建的容器云平臺,該證券機構實現了開發測試生產環境一致性,這同樣使得它的單體應用研發從過去的半年時間縮減到天,互聯網類應用則實現了秒級的服務實例伸縮。據了解,平臺上線三年以來,生產環境容器部署實例數達到數百個節點,支持的業務系統達到二十多個。
可見,除了加快開發的速度,美國站群服務器,容器技術在支持復雜的系統運維方面也是個潛力股。這一特性對于金融以及互聯網等常常要應對高流量并發的行業來說,豈止是“真香”。
過去,企業應對流量高峰,往往要靠購買服務器進行擴容,即便有現成的服務器,也要重新安裝軟件,然后部署。一系列操作之后,黃花菜都涼了。而采用容器技術,只要通過幾個命令就可以進行應用服務的快速擴容,這個時間可以是幾分鐘,甚至幾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