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依然被多種迷思所困擾。這些迷思可能會減緩企業的發展速度、阻礙創新并引發恐慌。盡管在過去的五年中,云計算的普及度已顯著提升,但一些自云計算誕生以來就已存在的迷思一直延續至今。此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迷思。
Gartner杰出研究副總裁兼名譽院士級分析師David Smith表示:“云計算是一項以服務的形式來交付的能力。服務提供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
“這讓大多數人覺得只要‘在云端’就會‘出現神奇的事情’。這樣的環境理所當然地會充斥著各種迷思與誤區。”
Smith強調了首席信息官應注意的一些最危險、最具誤導性的云計算迷思。
迷思01、云總是能夠省錢
人們對云的一個普遍迷思是認為云總是能夠省錢。有時候的確是這樣,但其實云遷移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敏捷性。
所有業務決策,包括關于云的決策最終都會涉及到錢。即便最終目標是敏捷性,仍需要考慮成本。除非首席信息官誠實地分析了自己的情況(但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否則不要覺得自己能夠省錢。
對于首席信息官而言,請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總擁有成本和其他模型。可根據用途對云進行分割,不要只關注成本問題。務必確保業務沒有無法兌現、不切實際的成本期望。
迷思02、只要是云就是好的
您在進行“云洗白”(cloud-washing)嗎?“云洗白”或者將不是云的事物稱之為云可能純屬偶然,也可能是理所當然的混淆。但IT組織和廠商將許多事物稱之為云卻是為了獲得資金、促進銷售和滿足定義不明確的云需求和戰略。這會產生一個迷思:只有云IT產品或服務才是好的。
與其依賴“云洗白”,不如就用事物原來的名稱稱呼事物。自動化、虛擬化等許多其他能力本身的名稱就已足夠響亮。
迷思03、云是萬能的
云非常適合一些應用,例如變化多端或無法預測的工作負載或者在自助式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但云并非適用于所有應用和工作負載,比如除非可以顯著節省成本,否則遷移舊有應用一般沒有多大的意義。
云無法給所有工作負載帶來相同的效益。在適當的時候,不要害怕提出非云解決方案。
迷思04、把“首席執行官所說的話”當成云戰略
這個迷思中的“首席執行官”可以替換為“首席信息官”、“董事會”或其他難以捉摸的人。許多公司至今仍沒有云戰略。云戰略需要以合理的業務目標和符合實際的期望為基礎。
云戰略應不僅僅是一項命令,它要能夠確認業務目標并反映云帶給業務目標的潛在效益。云應該作為一種實現目標的途徑,因此首先必須明確具體目標。
迷思05、我們需要一個云戰略或一家廠商
即使現在人們對多云的興趣日益增加,許多企業仍希望簡化。云計算并不是一個單一的事物,而云戰略必須以這一事實為基礎。廣泛的云服務涵蓋了多個級別、模型、范圍和應用。
云戰略必須能夠適應日益增加的云服務。企業機構必須認識到自己不太可能從一家廠商那里獲得一切。要想讓一項云戰略有意義,就必須使用允許和期望多個答案的決策框架。
迷思06、云始終比本地能力更安全
過去,人們認為云計算的安全性不如本地能力。但其實公有云幾乎沒有安全漏洞,并且大多數漏洞源自于云服務的錯誤配置。如今,大多數云提供商都在安全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他們意識到如果不這樣做,自己的業務將面臨風險。
但這并不意味著云就是絕對安全的。云安全是提供商與消費者的共同責任。首席信息官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云提供商是不安全的或安全的。由于提供商的安全級別會發生變化,請評估您的實際能力和潛在提供商的能力,并確保兩者都達到合理的標準。
迷思07、多云能夠防止廠商鎖定
大多數企業機構通常在開始時會使用一家云提供商,但之后會因為擔心過于依賴一家提供商而開始使用其他提供商。這就是多云。多云也可以基于功能。例如企業機構可以將Amazon Web Services作為主要的云基礎架構提供商,同時使用Google進行分析和處理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