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行業,都有ToC, ToB兩種業務類型。也就是通俗所說的零售業務和對公業務。
互聯網,是一種典型的零售消費業務,但事實上IT行業的對公,也就是ToB,也是非常核心的業務收入來源。
特別是現在天天喊的產業互聯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目標是服務ToB的。那什么是IT行業ToB業務?
顧名思義,ToB業務就是B2B的大宗商品→IT/CT軟硬件產品和服務等業務,是面向企業級客戶的一種業務行為。
這類業務區別于傳統2C業務:快消、數碼3C、電子商務等小額商品業務,這是面向個人消費者的一種業務行為。
參與人員眾多,決策利益鏈復雜。
ToB業務是企業對企業的業務。即通常說的甲方和乙方,項目制、流程類業務,雙方參與人員眾多,屬于“群毆”。
一般乙方需要市場部門、業務部門、產品部門、售前支持、測試交付部門協同配合,大客戶甚至需要研發部門定點支持。
甲方參與人員一般包含:采購主體領導(CEO/CTO/CFO)、有時候會涉及主體領導的領導的領導打個招呼啥的、立項需求部門(各個模塊工程師、技術總監,云主機租用,復雜解決方案可能會涉及多個需求部門)、采購執行部門(比如采購辦/設備處)、財務部門、審計部門。
人多就存在利益和權利割據,ToB業務這個時候就是內部協調的項目經理:需要平衡好內部利益和資源。俗話說搞得定自己人,每個公司項目的資源都是混僧多肉少,憑什么大家要支持你?
做ToB業務就得處處陪著笑臉,不能得罪內部支持的資源,攘外必先安內!任何一個掉鏈子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售前寫標書一個小的疏忽,被廢標,團隊2年心血白費的案例不勝枚舉。
面對復雜的甲方爸爸,你得火眼金睛,能在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快速理清楚乙方爸爸決策鏈:
決策者、影響者、支持者、反對者、中立者;
競爭對手的公司、業務情況;
同時,對這個決策流程鏈上每個人的喜好、習慣、背景都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尋找突破口。
項目的標的金額和周期
ToB型項目的金額,少則幾萬,多則上百萬,大的項目甚至幾千萬上億。
這就決定了客戶采購是非常小心謹慎、理性的決策過程,弄不好被無良公司、業務、產品坑了,不僅項目實施后患無窮,相關參與決策者也會被問責,受到影響。
客戶IT部門有初步模糊的需求(有的時候業務部門提出的,有的時候自我優化變革);
客戶尋找一些潛在的供應商(一般是老合作伙伴,云服務器租用,也有乙方消息靈通的業務或者勤奮掃街的業務電話剛好碰到)做產品需求溝通;
各個乙方友商售前大拿解決方案PK;
方案驗證測試(俗稱POC,現在基本是必須環節),有的強勢客戶還要在測試階段二次開發滿足定制化功能(中國特色),但是不會給你任何承諾;
再到最終需求部門內部討論,乙方各顯神通,形成項目階段性交付物:招標書;
最后投標、評標、交付實施;
一個完整的項目周期從3個月到2年都很常見,這個時候對于ToB業務的體力、智力、關系處理能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傳統2C型業務,金額相對較小,購買頻繁。2C業務最大的特點是決策鏈簡單,決策周期短,一個人可能幾秒鐘沖動型決策(特別是女性),這個時候公司對個人能力的要求就沒那么重要,更多依賴公司品牌、市場部門、運營部門。業績主要靠平臺和產品驅動,個人因素占比很小。
基礎:平臺和產品
一個一線大品牌的業務PK一個五線小品牌的業務,前者可以輕松約到客戶溝通,而后者卻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鍥而不舍打電話、蹲點守候、推門直闖、托人打招呼等等,即便得到見面機會,往往也是熱臉貼上冷屁股)
所以,這種情況往往和業務的個人能力無關,最終結果就是平臺好的明星企業大家趨之若鶩,小公司特別是創業公司招人難。
好的產品,讓甲方爸爸贊不絕口,離開你不能活了,這種產品,國內基本沒有。絕大部分的產品是同質化的。但是,產品一定不能比平均水平差。先不說價格,性能、穩定性是首要的。不然還沒到驗收階段就有可能out了
個人能力需求:整合能力和學習能力
處理好內部關系,是ToB業務的基本功,但同時,公司也需要為業務匹配相應的內部資源。各種資源關系整合才有可能產生業績。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善于動用資源,一方面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另一方面,由于ToB是個大的生態鏈,軟硬件廠家、云計算公司以及依靠他們生存的上下游生態鏈(集成商/服務商/ISV)眾多,在處理伺候好各種甲方爸爸關系的同時,還要理順一條鏈子上所有角色。才能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