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從 AWS 初創時的牛刀小試到如今巨大的行業和生態,從新鮮詞匯變為流行語,它的十年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每個階段分別創造和發展了什么?未來云計算又將朝著哪些方向繼續前行?此文系 QCon 十周年特別策劃《技術十年》系列文章,旨在通過回顧技術發展總結最佳實踐、為開發者啟發技術新思路。本篇為 InfoQ 特邀國雙技術總經理何愷鐸撰文,對云計算發展歷程進行深入分析和探討。
寫在前面
科學技術的革新始終在推動時代巨輪轟鳴向前。云計算,已經走過十余年的風雨歷程,從 AWS 初創立時的牛刀小試,到如今成長為一個巨大的行業和生態,堪稱是新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技術進步之一。“云計算”這個術語,也早已從一個新鮮詞匯,成為了婦孺皆知的流行語。十年荏苒,風云變幻,值此 InfoQ 中國籌劃發表十周年系列回顧文章之際,我們正可憶昔撫今,回顧和感受云計算領域的發展與變革。
任何事物的誕生和發展一定有其前提條件和土壤,云計算亦是如此。記得在世紀初的大學課堂上,教授們頗為推崇網格計算理論,該理論事實上已經充分體現了計算資源分布式協作和統一管理的先進思想??上ЬW格計算過于學術化,最終是更接地氣也更宏大的云計算橫空出世,震動了整個 IT 業界。
那么,云計算誕生及蓬勃發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大因素,分別是相關軟硬件技術的成熟、巨大的社會價值和偉大的商業模式。
1、所謂 軟硬件技術的成熟,指的是在技術和工程層面,構建云計算平臺的條件開始陸續具備,主要包括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以及計算資源虛擬化 (Hypervisor) 和軟件定義網絡 (SDN)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這些基礎能力構成了云計算發展的技術前提;
2、所謂 巨大的社會價值,指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云計算的采用使任意組織和個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展業務,避免重復造輪,極大提高了軟件與服務構建各環節效率,加速了各類應用的架構和落地,而云端按需啟用和隨意擴展的資源彈性,也能夠為企業節省巨大成本;
3、所謂 偉大的商業模式,指的是云計算的產品和服務形態非常適合新時代的 B 端需要,訂閱制和 Pay-as-you-go 的計費方式大幅降低了客戶的進入門檻,而技術基礎設施架構方面的穩定性需要又帶來了較高的客戶粘性,再加上多租戶高密度數據中心所能帶來的規模效應,這些因素使得云計算能夠成為一門好的生意,對應著一個極佳的 B 端商業模式。
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促成了云計算的興起與繁榮,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業界精英投入其中,是為云計算取之不竭的源動力。
當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云計算行業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從早期被指責為“新瓶裝舊酒” 的概念炒作,到對云上數據隱私問題的擔憂,再到對各類公有云線上偶發事故的譏諷和嘲笑,云計算的成長亦伴隨著各種挑戰和質疑。其中部分負面反饋實質上還是由于使用不當或偏離最佳實踐造成,也讓云計算背負了不少 “冤屈” 和罵名。所幸瑕不掩瑜,云計算的先進性終究讓發展的主旋律蓋過了干擾與雜音,配合其本身持續的改進,越來越多地得到客戶的認可,市場規模也不斷擴大。
本文會試圖從普通開發者及實踐者的視角來回顧云計算的偉大歷程。因篇幅所限,所討論的范疇將聚焦于公有云,以 IaaS 和 PaaS 層面的技術演進為主。
萌芽時代 2008 - 2011
事實上,云計算行業的開端較難精準定義。一般認為,亞馬遜 AWS 在 2006 年公開發布 S3 存儲服務、SQS 消息隊列及 EC2 虛擬機服務,正式宣告了現代云計算的到來。而如果從行業視角來看,我們也不妨視 2008 年為另一個意義上的云計算元年。因為在這一年,當 AWS 證明了云是可行業務之后,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和玩家注意到這塊市場并開始入局:微軟在 PDC2008 上宣布 Windows Azure 的技術社區預覽版,正式開始微軟眾多技術與服務托管化和線上化的嘗試;Google 恰好也在 2008 年推出了 Google App Engine 預覽版本,通過專有 Web 框架允許開發者開發 Web 應用并部署在 Google 的基礎設施之上,這是一種更偏向 PaaS 層面的云計算進入方式;而眾所周知,國內的云計算標桿阿里云也是從 2008 年開始籌辦和起步——可見是從 2008 年起,云計算的時代大幕逐步拉開,開始形成一個真正的多元化市場,并隨著眾多巨頭的加入開始良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