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在接受包括至頂網在內的媒體采訪中表示:“340億美元確實是一次巨額的投入,但這一定是IBM通過綜合評估,認為物有所值的結果。”“具體來說,這是一次非?;パa的業務收購,多云管理一直是IBM的強項,而紅帽的加入對于IBM在云計算領域更是極大的強化,可以推動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深入發展。”
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是IBM新混合云戰略的主要基礎,可以跨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本地系統連接應用、軟件和服務。平臺在同一個開發環境下匯集了一套全面的集成工具,讓開發人員只需一次性編寫、測試和保護代碼,就可以將其部署到最合適的云上,供重復使用。這將幫助企業在滿足安全性和合規性需求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開發人員的工作效率,更迅速地將自己新的能力推向市場 。
那么,數字化重塑到底與現下我們老生常談的數字化轉型概念有何不同?IBM認為,細化來說,數字化轉型更多指的是企業內外部業務從PC走向移動化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企業移動端與后臺系統是沒有連接的,甚至很多移動端的業務數據還需要手動輸入到計算機上。 而進入數字化重塑階段,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企業前后臺數據將被打通,業務與流程逐步自動化,同時,通過AI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洞察、預測及決策。 總的來看,其特點主要是智能化。
IBM大中華區戰略業務總裁姜錫岫
IBM數據和人工智能業務總經理Rob Thomas表示:“數據如此分散,如果你必須通過移動數據來運行每個分析項目的話,那就太浪費了。我們的觀點是要將AI帶到數據所在的任何位置。”
再回過頭來說云計算,在IBM看來,它不過是一個基礎平臺,只有在云之上部署好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一系列技術工具,并構建相關應用,服務于業務與流程,才算是真正的數字化重塑。而這,也與IBM第四次轉型戰略相呼應——即以云計算為平臺,認知計算為解決方案,專注于行業。
2013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在一項同名調研中提出了“數字化重塑”(Digital Reinvention)的概念,調研中指出,如今的市場已經由原來“以企業為中心”轉變為“以個人為中心”的階段,即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消費者要求獲得由洞察推動的個性化體驗。對此,IBM認為,企業必須進行基于認知計算等技術的數字化重塑。
IBM大中華區硬件系統部總經理侯淼
IBM公司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Ginni Rometty(羅睿蘭)
而在Think大會上,IBM又宣布推出了一款新的云集成平臺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以及多個全新的云服務。
“就像我們看到天鵝在水面輕松浮動,實際上腳在水下不斷撲騰。我們希望能夠繼續加快速度,實現落地。”陳黎明表示。
換句話說,2019年將是IBM通過技術落地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的重要一年。
IBM表示,全新的服務將利用IBM的Cloud Innovate、自動決策加速器和IBM Cloud Garage等,在應用開發、遷移、現代化及管理方面支持客戶進行聯合創新和擴展創新。
談及認知計算,Watson一直是IBM在認知計算(或者說人工智能)領域的最大籌碼,而今年Think大會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也圍繞于此。在大會第一天,Ginni就宣布,IBM Watson人工智能服務將可應用到任意云平臺,從而使企業能夠突破云提供商的限制,在數據存儲的任何地方靈活地部署AI。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過第一階段的變革,已經有20%的企業應用遷移到云環境中,但主要還是以面向客戶的應用和新應用為主,其余80%的企業關鍵業務應用的云化還有待在第二階段完成。而這則需要企業擁有一個更好的混合云環境。她總結說,在數字化重塑2.0階段,云計算的特點將是混合、多云、開放、安全和統一管理。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硬件系統實驗室副總裁謝東 助中國企業“蛙跳”式邁向數字化,IBM技術落地問題如何解決
搭配全新的產品,IBM還推出了全新的IBM云戰略與設計服務(IBM Services for Cloud Strategy and Design),以及全新的多云管理服務(IBM Service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分別幫企業從設計、遷移、集成、路線圖到架構服務構建云戰略,并簡化在不同云服務提供商、本地環境和私有云上的IT資源管理。
具體談到云計算,陳黎明透露:對于私有云,IBM ICP平臺在中國發布不到一年以來,已經被不少企業采用。比如福耀玻璃采用ICP打通了生產設計等流程,將設計到研發生產周期從24個月縮短到6個月;基于ICP,某汽車廠商構建了車聯網智慧出行云平臺,提供高效的用戶出行服務,顯著提升了用戶出行體驗和品牌滿意度。而對于公有云,雖然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過程略顯坎坷,但IBM仍然會堅定地推進,并且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