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毫無疑問是當前的核心是ICT與OT技術的融合,其中云服務作為“先鋒”的價值如今已經盡顯無疑。
除此之外,軟件并不是憑空發展起來的,它必須要運行在各種硬件基礎上,一定是先有電腦和智能手機,才會有現在豐富的客戶端和APP。軟件的發展,離不開硬件的支持,而這或許是BAT的短板,也是IT系能夠實現發展和崛起的機會。
從產業特征來看,在消費互聯網時代,BAT以單點為突破口展開,然后再逐漸摸索相適應的商業模式即可,這一套模式屢試不爽,堪稱“萬金油”也一點不為過,但這一套邏輯放在企業級市場卻行不通,因為無論是云服務更強調技術提供方對企業產業鏈條的深入了解,從數據庫到大數據積累、運維,再到前端框架,不同行業甚至不同企業有著自己的個性化需求。
而比阿里慢了幾個身位的騰訊也看中了云的價值,再加上過去消費互聯網時代,騰訊在游戲、視頻、金融、零售、電商、交通等行業的192個場景中實現了業務布局,這為其云計劃的推行奠定了場景融入基礎。
廉價的存儲和充足的計算能力是阿里產業互聯網崛起的關鍵驅動因素,通過提供的云存儲、大數據和大計算功能,加速企業的數字化進程,讓云服務充當連接設備和企業物聯網的最大推動力。
*外部技術環境巨變:“云價值”的奇點已至?
而在“云”方面,雖說百度云推出已經有些年頭,但似乎是由于移動互聯網的迷失造成了場景短板,似乎一直沒能飛到云上,在規模和聲音上不如阿里云和騰訊云。國際調研公司Forrester最新發布的《The Forrester Wave: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廠商評測》顯示,騰訊云與阿里云、微軟云、亞馬遜云、華為云一起位居第一梯隊,獲評“領導者”(Leaders),百度云只是第二梯隊。
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阿里和百度的組織架構調整絕對不是跟風騰訊。 因為組織架構調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是關于一個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布局,與消費互聯網時代直接進行代理人戰爭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架構調整也不是說來就來,畢竟每個大企業內部都有復雜的利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