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收購共涉及九個利益相關方,早、晚期投資人也各懷心思,他們共同將摩拜與 ofo 從合并邊緣,推向了今天各尋靠山的命運。
一年前的 4 月,在共享單車鏖戰最酣、發展最火熱的時候,13 位摩拜、ofo 投資人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都稱,他們認為最快 2017 年底,最慢一年內,戰局穩定,勝負可分。
他們都猜中了開頭,但沒有猜中結尾。
2018 年 4 月 3 日深夜,摩拜股東會通過美團收購方案,美團以 27 億美元作價收購摩拜,包括 65% 現金和 35% 美團股票,此外美團承擔摩拜債務(5 億-10 億美元之間),管理團隊留任。從美團發出收購要約到交割結束,全程在兩周內完成。
“2017 年 11 月之前,我們都認為摩拜與 ofo 大概率會合并。但誰也沒想到,最后接盤摩拜的會是美團。”一位摩拜董事會成員告訴《財經》記者。
摩拜單車于 2015 年初創辦,2016 年 4 月在上海上線第一輛車,一共完成了 6 輪融資,從 30 多位投資人手中融資近 11 億美元。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ofo 融資總額甚至更高。摩拜與 ofo 的成長故事是一個典型的只可能發生在當代中國的創業故事——其融資速度、資本參與密度、業務擴張速度都是過去數年所罕見的。
這起并購的背景是美團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場景拓展;是美團和滴滴兩個小巨頭在出行、外賣上的正面沖撞;是騰訊和阿里兩大超級巨頭的全面對抗。共享單車處于生活服務和出行的交匯口,作為一個高頻、多領域融合性的產物,天然成為大小巨頭爭搶的對象。
一些摩拜的股東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他們曾寄希望摩拜走滴滴的道路,即在巨頭博弈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摩拜的最終歸宿證明,單車作為一個獨立生態存在的可能性未被驗證,其只能依附于大的生態,成為大平臺中的一個重要場景。
(這次收購涉及到九個利益相關方——騰訊、阿里、美團、滴滴、李斌、摩拜管理層、ofo 管理層、摩拜投資人、ofo 投資人,這里聚集了中國最活躍的明星創業者和投資人。圖/視覺中國)
外界看這場收購來得突然,但談判從去年 9 月就已開始。這次收購涉及到九個利益相關方——騰訊、阿里、美團、滴滴、李斌、摩拜管理層、ofo 管理層、摩拜投資人、ofo 投資人,這里聚集了中國最活躍的明星創業者和投資人。而 30 多名摩拜股東又分成兩個陣營——以愉悅資本、祥峰投資、熊貓資本、創新工場為代表的早期投資人,和以騰訊、紅杉資本、高瓴資本、華平投資等為代表的中后期投資人。因為參與者眾多,各方利益不一,復雜程度也極大。
“接摩拜是要很大決心的,單車是比外賣、網約車更累更重的業務,而且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美團 CEO 王興對《財經》記者表示,說(摩拜)賤賣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
美團:從投資到收購
2017 年 11 月之前,多數人都認為摩拜與 ofo 大概率會合并。在滴滴的推動、騰訊的支持之下,從 2017 年 9 月底開始,雙方管理層加主要投資人就合并事宜開始談判。
談判進入尾聲時,“因為滴滴要求在合并后的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力,這引起了戴威(ofo 創始人)的反彈”。一位摩拜的董事會成員說,2017 年 11 月 23 日,以滴滴此前派駐 ofo 的多位高管被“集體休假”為標志,滴滴與 ofo 關系陷入僵局。
摩拜與 ofo 的合并談判也同時停滯了。為了在與滴滴的博弈中有更多談判的籌碼和底氣,ofo 創始團隊極力拉攏阿里,這打破了共享單車行業的利益均勢。2018 年 2 月,ofo 通過股權與債權并行的方式獲得了阿里領投的 8.66 億美元,阿里得以進入 ofo 董事會。阿里的強勢介入讓合并變得更加渺茫。因為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可能都不會接受共存于同一個董事會里。
摩拜與 ofo 的合并之路到此終止。
美團對摩拜的收購談判同樣始于 2017 年 9 月。王興曾在 2016 年 10 月個人參與了摩拜的C輪融資,當時美團內部就已經在探討兩個業務的協同可能性。彼時外界并未意識到美團在出行領域有所想法,直到 2017 年 2 月美團打車在南京上線。
“美團在收購還是投資摩拜之間搖擺了很長時間。”上述人士稱,美團對摩拜很早就提出了收購要約,但當時所有人(包括騰訊在內)都押注在摩拜 ofo 合并上,因此收購被拒絕。
2017 年 12 月,在摩拜董事長李斌的建議下,美團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對摩拜的小股投資方案——以估值 35 億美元投資 6 億美元,然后摩拜再融 4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