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市場上的后來者來說,想要復制亞馬遜Echo的成功并不容易。
8月中旬,來自市場調查機構Canalys的2018年Q2全球智能音箱出貨量數據顯示,作為昔日“領頭羊”的亞馬遜Echo(410萬臺),再次被谷歌(540萬臺)超越,阿里巴巴(300萬臺)和小米(200萬臺)分別位列全球第三、第四。
制圖:中國企業家
日益增長的出貨量凸顯巨頭高歌猛進的勢頭。十分亮眼的是,后起的中國市場貢獻了近一半的智能音箱出貨量。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音箱市場規模將達到3.3億元。國內外的分析師一致認為,中國的智能音箱市場潛力無限,未來或趕超美國。
智能音箱被稱為“智能家居的入口”。眼下,國內互聯網巨頭麓戰正酣,手機硬件廠商華為、諾基亞、聯想、OPPO、vivo等紛紛入局,它們不想錯失時機。
但在資本層面,今年以來,這一賽道卻遭遇了投資人的冷眼相待,一位長期關注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人直言“已經不關注這個賽道”,轉向供應鏈的上下游。
2014年,京東叮咚智能音箱首席科學家湯躍忠加入京東和科大訊飛合作的早期研發團隊,他一言蔽之,“窗口期已過,后進入者或可擔任‘補缺者’的角色”。他認為智能音箱在技術、內容服務方面的機會尚存。
CounterPoint中國區研究總監閆占孟告訴《中國企業家》:“后來進場的廠商雖有一些時機,但能否做大,并不明朗。”他認為,接下來智能音箱領域將成為大玩家主導的市場,中小玩家只能從垂直細分市場挖掘機會,或致力于內容方面的布局。
后來者
留給后來者的機會已經不多。
“2015年,資本錯失了一次機會。他們對于這個市場、技術的信心不夠,反應有點保守,未盡早進入?,F在進入的創業公司,機會已然不多。國際上亞馬遜獨領風騷,國內市場從去年到現在已是一個爆發期。”湯躍忠說。
京東叮咚智能音箱首席科學家湯躍忠。攝影:王攀
相比去年的資本熱捧,今年投資人更多將目光轉移到了芯片、語音技術、零部件及技術方案提供商等上下游產業鏈。今年6月,天貓精靈和小米AI音箱背后的語音交互解決方案提供商思必馳宣布完成5億元人民幣D輪融資,由元禾控股、中民投領投,富士康等跟投。
即便如此,資本冷卻的賽道依然吸引著不同玩家進入,外圍玩家喜馬拉雅、酷狗、獵豹,家電廠商海爾、美的先后入場,手機硬件廠商華為、諾基亞、OPPO、vivo、聯想更是快速布局。今年8月,華為消費業務CEO余承東在半年度業績報告中透露華為在做智能音箱,稱10月就能推出產品。
但在閆占孟看來,一些廠商此時是“被動入局”,意為保證利潤增長或者挽回敗局,美國服務器租用,一些則是為了增加原有用戶的粘性而進入手機以外的智能音箱終端。
這并不是一個好的時機,巨頭主導的戰場,唱衰后進入者的聲音很大。即使是早期進入該賽道的創業公司,發展也并不那么順利。
2014年,杭州的創業公司Rokid進入智能音箱賽道,其早期團隊成員多數來自原阿里M實驗室。從時間上看,Rokid要先于亞馬遜發布產品,而在量產上,卻要晚半年。Rokid副總裁向文杰是早年參與智能音箱產品研發項目的成員之一,他在今年7月接受本刊采訪時,連連感嘆做一家智能音箱公司“太難了”。
Rokid副總裁向文杰(右三)。攝影:余子
自稱“早入場、趕晚集”的出門問問CEO李志飛告訴《中國企業家》,“一開始,市場上做音箱的公司寥寥可數,絕大部分廠商都是在去年之后才進來的。”2017年8月,人工智能科技公司出門問問正式發布了針對家居場景的智能音箱——問問音箱Tichome。
但在加入巨頭們主導的音箱大戰后,李志飛覺得存在兩大矛盾:一是AI和快市場的矛盾,在AI技術發展尚未成熟的情況下,中國是一個“六個月就能結束一個領域的戰爭”的市場;二是小市場和大玩家之間的矛盾,國內音箱市場原本就小,巨頭選擇在市場起量的情況下入局,令其他玩家措手不及。
巨頭的游戲
“2018年勢必是一場惡戰。”此言出自小魚在家創始人兼CEO宋晨楓之口,而“惡戰”所指正是國內智能音箱價格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