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我國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年,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互聯網快速普及,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世界各國都把推進經濟數字化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動能,在前沿技術研發、數據開放共享、隱私安全保護、人才培養等方面做了前瞻性布局。
從產業的角度看,企業級大數據市場經過兩年的醞釀已初具規模,中國企業級大數據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產業集聚將進一步特色化發展。隨著政策環境和技術手段的不斷完善,行業應用持續升溫,產業體系初具雛形,支撐能力日益增強。國內許多行業用戶如互聯網、電信、金融等開始實際部署大數據平臺并付諸實踐,同時帶動軟件、硬件和服務市場的快速發展。
(一)市場總體規模
目前大數據產業的統計口徑尚未建立,對于中國大數據產業的規模,各個研究機構均采取間接方法估算。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結合對大數據相關企業的調研測算,2016年中國大數據核心產業的市場規模約為168億元,較2015年增速達45%。2017年達到234億元,較2016年增長39.3%。
隨著國家政策激勵以及大數據應用模式的逐步成熟,未來幾年中國大數據市場仍將保持每年30%以上的快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將達到578億元。
圖 1 中國大數據市場規模及增速(單位:億元)
從大數據市場細分領域來看,近年來,軟件和服務在市場整體規模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硬件比重逐年減少,整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緩。與2015年相比,硬件市場規模為37.2 億元,占比下降1.8%;軟件市場規模為50.0 億元,占比提高0.8%;大數據服務市場規模28.6億元,占比提高1.0%。
圖 2 中國大數據細分領域規模
(二)產業區域分布
我國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主要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北京、上海、廣東是發展的核心地區,這些地區擁有知名互聯網及技術企業、高端科技人才、國家強有力政策支撐等良好的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基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業態,且產業規模仍在不斷擴大。
除此之外,以貴州、重慶為中心的大數據產業圈,雖然地處經濟比較落后的西南地區,但是貴州、重慶等地依托政府對其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的政策引導,積極引進大數據相關企業及核心人才,力圖占領大數據產業制高點,帶動區域經濟新發展。
京津冀地區依托北京,尤其是中關村在信息產業的領先優勢,培育了一大批大數據企業,是目前我國大數據企業集聚最多的地方。不僅如此,部分數據企業擴散到了天津和河北等地,形成了京津冀大數據走廊格局;
珠三角地區依托廣州、深圳等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優勢,發揮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的集聚作用,在騰訊、華為、中興等一批骨干企業的帶動下,珠三角地區逐漸形成了大數據集聚發展的趨勢;
長三角地區依托上海、杭州、南京,將大數據與當地智慧城市、云計算發展緊密結合,吸引了大批大數據企業,促進了產業發展。上海發布《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大數據在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應用。
大西南地區以貴州、重慶為代表城市,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通過積極吸引國內外龍頭骨干企業,實現大數據產業在當地的快速發展。2013年起,貴州市率先把握大數據發展機遇,充分發揮其發展大數據產業所獨具的生態優勢、能源優勢、區位優勢及戰略優勢等四大優勢,搶占先機率先啟動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實驗區、國家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和國家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實驗區;率先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政府數據集聚共享開放的統一云平臺;率先開展大數據地方立法,頒布實施《貴州省大數據應用促進條例》;率先設立全球第一個大數據交易所;率先舉辦貴陽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和云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等。
(三)大數據發展成效
由中國信通院調查研究可知,截止到2017年1月份已經公開發布的37份地方的大數據規劃,涵蓋16個省21個市。第一類是以北深廣浙為代表的引領性的規劃,與產業現狀結合最為緊密;第二類是以蘇州、南寧為代表的落實性規劃,對接國家和省相關戰略制定可操作的具體落實措施;第三類是追趕型規劃,以相對欠發達地區制定的彎道超車型的發展規劃為主。
通過各地規劃目標和階段性實施成果的分析可總結出我國目前大數據發展的四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