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稱,在過去幾年中,中國在人工智能研究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目標是成為這一變革性技術事實上的全球領袖。
據香港《南華早報》8月27日報道,根據《經濟學人》數據,自2012年到2016年,中國的人工智能公司融資26億美元而美國的同類公司融資179億美元。但這種情況正在迅速變化。曾經被視為技術研發落后者的中國正在抓住以人工智能作為趕超外國同行的機會。
報道稱,2015年,全世界范圍內出版的頂尖人工智能相關學術論文中,有超過40%的論文至少有一名或多名中國研究人員。中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利申請在2010年到2014年間增長186%,比此前五年間顯著增加。而且,在過去兩年,在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競賽大規模圖像識別挑戰賽中,所有表現突出的團隊成員都是中國人,一半的團隊在中國工作。
北京宣布中國公司將在人工智能領域成為全球領軍者的目標為此奠定了基礎。這和中國最新的五年計劃攜手并行,中國最新一個五年計劃把科技研究定為戰略優先項目。
報道稱,“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全都旨在推動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報道稱,多個中國省份和城市也對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和慷慨的財政刺激。例如,沈陽設立了200億元的投資基金,主要針對機器人研發。
這些優惠政策激發了中國小公司和互聯網巨頭的創新。領軍企業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新興的初創公司如曠視科技、碳云智能、出門問問和商湯科技等以及滴滴出行和小米等獨角獸公司,全都在向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或試驗人工智能。
例如百度就已開發了前沿的基于神經網絡的機器翻譯系統,其語音識別精確度已經高于人類。百度還啟動了一個自動駕駛開源平臺,即阿波羅項目,旨在加速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百度的對手騰訊公司也設立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匯集了50名世界級科學家、研究人員和專家致力于發展“人工智能內容、人工智能社交和人工智能游戲”。
報道稱,騰訊的“絕藝”人工智能軟件今年早些時候戰勝了高排名的日本圍棋選手一力遼。
資料圖片:觀眾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參觀會寫書法的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延伸閱讀】我國人工智能“三步走”2030年將打造世界創新中心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郝孟佳)近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規劃》明確,到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實現重大突破,部分技術與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規劃》稱,新一代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發展、理論建模、技術創新、軟硬件升級等整體推進,正在引發鏈式突破,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把發展人工智能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進一步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并創造新的強大引擎,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引發經濟結構重大變革,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
《規劃》表明,當前,我國國家安全和國際競爭形勢更加復雜,必須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發展放在國家戰略層面系統布局、主動謀劃,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新階段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打造競爭新優勢、開拓發展新空間,有效保障國家安全。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加強前瞻預防與約束引導,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礎。國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印發實施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從科技研發、應用推廣和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適應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體智能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信息處理、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人工智能創新創業日益活躍,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在國際上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