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菜鳥與順豐互相指責對方關閉數據接口,這場關于數據的大戰引發了各界關注。快遞行業的巨頭為何如此重視對數據的爭奪?大數據市場有多大?大數據怎么賺錢?
“大數據的市場規模沒有天花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處處長李廣乾認為。不過細想,這正是目前各大企業和資本瘋狂追逐大數據產業的重要原因。
“單獨討論大數據意義不大,它是依附于具體業務,和各個行業密切相關的。”李廣乾認為,大數據產業規模和兩大因素相關:一是經濟發展水平,需要大數據的業務越多,市場體量就越大;二是信息化發展水平,能夠產生數據的終端越多,數據就會越聚越多,而數據的生產是沒有上限的。
目前,大數據的金礦還僅是開挖了“冰山一角”。全球來看,東莞機房托管 ,Gartner2016年最新的技術成熟度曲線顯示,大數據作為新興領域,已經進入應用發展階段,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規模性高速增長出現逐步放緩的趨勢,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各行業應用逐步成熟,應用創造的價值在市場規模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并成為新的增長動力。
從總體規模看,2016年,全球大數據市場規模實現16.5%的增長,預計將連續3年保持增速在15%左右。同時,大數據成為全球IT支出新的增長點,2016年,有近40%的企業正在實施和擴大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另有30%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應用大數據。
“說大數據產業是一張畫得很大的餅顯然是片面的。”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軟件所所長潘文預測,包括大數據硬件、大數據軟件、大數據服務等在內的大數據核心產業環節,2016年達到3100億元,將在2020年超過1萬億元;大數據關聯產業規模2016年超過5萬億元,將在2020年超過10萬億元;大數據融合產業規模2016年達到3.5萬億元,將在2020年超過20萬億元。
“從大數據核心產業結構看,基于大數據的服務是大數據核心產業的主體,其規模約占大數據核心產業規模的90%,未來,服務也將是大數據產業的最核心部分。”潘文說。
做數據“搬運工”
目前國內大數據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已有獲取大數據能力的公司,如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及華為、浪潮、中興等企業,涵蓋了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及數據安全等領域;另一類則是初創大數據公司,依靠大數據工具,針對市場需求,為市場帶來創新方案并推動技術發展。
不同的大數據公司,盈利模式也不相同。如果把大數據產業比作房地產開發,那么海量數據(44.100, 0.64, 1.47%)就是地產開發時的土地資源,數據挖掘開發就是地產搭建蓋樓。大數據主要的盈利模式也是圍繞這兩方面展開,一是通過直接“搬運”數據賺錢,二是通過數據加工分析盈利。
“我們就像一個自來水廠一樣,用戶要你提供干凈的自來水,對方可能是酒廠、飯店、飲料廠,他把你的水做成飲料或酒。”聚合數據就是一家主要依靠為客戶提供數據盈利的公司,公司創始人左磊對其商業模式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在開發APP應用過程中,左磊發現客戶對于數據的需求非常大,但他們本身卻沒有能力去做這些事情。聚合數據的主營業務,就是整合市面上有價值的數據源,從車輛違章信息、航班火車查詢、全國加油站實時油價,到在線試題、電影、股票,做成標準化的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開放給開發者、企業及微信公眾號用戶等使用,為他們免除數據收集、維護等環節。簡言之,聚合數據是一家數據源公司,充當的是數據“搬運工”的角色。
在變現模式上,針對一些本身成本不高的服務,聚合數據會對用戶實行免費,而對一些成本相對高的服務,會按照每個接口或服務的成本收取不同的費用。2016年,聚合數據光API接口一項營收就超過1000萬元。
聚合數據的盈利模式是數據買賣市場一個有代表性的類型。另一個代表性類型是,國內乃至全球第一家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自2015年4月正式掛牌運營以來,僅用兩年多時間,就實現了可交易數據總量超過150PB,內容涵蓋政府、金融、交通等30大類領域,并于今年上半年實現正現金流,預計今年底累計交易流水將突破2億元人民幣。
數據的“消化”和“利用”
如果說搬運數據是秀肌肉的“體力活”,那么分析數據并提供解決方案就是拼智商的“腦力活”,相當于把收集來的數據“消化”“利用”好。直接售賣數據是比較底層的盈利方式,而對數據進行處理加工則在商業模式上具備更多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