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DC圈7月17日報道:在從港交所退市一年多后,阿里巴巴B2B業務今天在杭州舉行第一次宣布會。阿里方面暗示,將來其國際B2B業務將增強大數據應用來晉升平臺供求信息的匹配率。作為大數據應用的案例之一,阿里B2B的采購直達平臺去年的訂單需求達45億美元,本年有望打破200億美元。
去年6月,阿里巴巴B2B公司以每股13.5港元的回購價值從港交所退市,耗資190億元。本年1月,阿里巴巴團體舉辦架構重組,全部業務拆分成25個事業部。阿里巴巴B2B公司中的國際業務成為B2B國際事業部,由阿里巴巴團體副總裁、阿里國際事業部總裁吳敏芝接辦。
在阿里B2B公司退市前,這一業務已經明明碰著瓶頸。去年一季度,阿里B2B公司的營收為15.9億元,同比上升僅4%,環比下跌4%;凈利潤為3.4億元,同比下跌25%,環比下跌12%。“我們不得不認可,B2B業務的增長速度被團體‘淘寶系’業務的增長速度趕超了。”吳敏芝這樣說道。
B2B業務增速放緩的大配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的出口業務增速逐漸放緩。“已往5年里,,出口年均增長不到10%。”吳敏芝暗示,去年退市今后,阿里更可以或許沉下心往復思量B2B業務到底要往哪個偏向成長。如今,中國商品的本錢優勢不再明明,外貿信息的供應也開始泛濫。阿里需要找到B2B業務的特別優勢,而大數據是一個打破偏向。
阿里B2B的“大數據”模式是,整合平臺上已有的3670萬注冊用戶及280萬企業商鋪的生意業務數據,將外洋采購方的需求數據同步給供給商,供給商按照數據實時調解出產打算。也就是說,阿里但愿依托大數據提高供需兩邊的信息匹配度,進而晉升生意業務效率。退市前,阿里B2B擁有5000名的銷售客服人員,如今已淘汰(轉崗模式)到3000名。阿里但愿慢慢淡化平臺的銷售人員導向,增強技能本領對業務的敦促浸染。
另外,阿里但愿B2B的這些生意業務數據將來也可成為企業信用的參考尺度,為企業與銀行、包管等金融機構的生意業務提供信用憑證。這一思路其實與淘寶網和阿里小貸的思路溝通,淘寶賣家可以憑借淘寶店肆的生意業務數據、信用數據向阿里小貸申請貸款。
“采購直達”平臺是阿里B2B在大數據上實踐的第一步。在這一平臺上,外洋買家直接宣布具體的采購需求,供給商可主動報價并在線舉辦訂單洽談。按照官方提供的數據,采購直達平臺去年的訂單需求達45億美元,本年有望打破200億美元。推出兩年后,采購直達平臺天天能收到一萬筆訂單需求,總額高出3000萬美金。這個平臺沉淀下了1000萬全球賣家的采購數據。吳敏芝暗示,將來阿里會將中小企業更多的數據搬到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