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大數據應用未盡人意,特別是傳統行業用戶,云服務器租用,相比生來即原生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傳統行業企業備受沖擊和擠壓,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基于數據的應用。
互聯網可根據注冊用戶的訪問行為,改善和調整他們的服務。但對于傳統行業用戶來說,他們不具備云原生應用的互聯網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傳統行業用戶應該如何加速追趕呢?
這是一個問題。
都說傳統行業擁有大量數據。的確如此。銀行擁有儲戶數據,民航擁有用戶的飛行記錄、電信擁有手機用戶的數據……,這些數據是這些行業企業的財富,但同時也是用戶的隱私,說到大數據,暫時還沒有看到更多的商業模式創新。
對比傳統產業和互聯網企業,差距就在互聯網。一個是互聯網+轉型,一個生來就是互聯網,差距明顯。
談到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易觀CPO朱江在接受采訪時,將其分為了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營銷互聯網化,類似廣告在互聯網上的投放;第二個階段,渠道互聯網化,把互聯網作為一個渠道銷售產品;第三個階段,產品互聯網化,云服務器,有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在互聯網上,并能夠以數字化形式來支撐用戶使用;第四個階段,運營互聯網。
如今,更多的行業用戶尚處在第2向第3個階段轉型的過程中。
惟有實現了第3個階段,大數據業務創新才真正步入正軌。
對于傳統行業來說,易觀發布了智能用戶運營ARGO成長模型和易觀方舟產品套件。其中,ARGO模型從Acquisition 獲客轉化、Retention 活客粘客再到 Growth 創造價值,梳理了以OpenTech大數據開放技術應用為基礎的智能化運營。
只有真正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互聯網化產品平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才真正架設起了橋梁,這與傳統行業企業在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不同,本質區別在于數據,或者用戶的訪問數據屬于電商的,不屬于行業企業,因此談不上基于大數據的業務創新。
惟有擁有了自己的互聯網化產品平臺,基于大數據的業務創新才算敞開了大門。
惟有如此,ARGO模型和易觀方舟等才能有用武之地。
簡單說,ARGO就是一套方法論。從觸達用戶的方式:如引導注冊、活動吸引、短信驗證、郵件驗證、第三方賬號快速登陸、APP消息通知、新用戶優惠卷、賬號信息/偏好設置、新手任務提醒、核心功能提醒……;到用戶行為分析、人口屬性/設備信息分群等,再到渠道拉新能力、轉化質量、異常流量排查等,以及產品如何介紹,如何引導用戶轉化等,ARGO系統梳理了網上大數據運營的全流程,為實現智能用戶運營提供了指南。
相比ARGO,易觀方舟提供大數據運營所需要的軟件工具,其中包括智能分析、智能運營、用戶畫像等一系列套件,涉及了從埋點方案、埋點治理、用戶精細分群;到多渠道觸達、本地化部署、運營計劃自由設計、實時看板等一系列操作。
這些工具平臺完全建立在開放平臺的基礎之上,能夠與開源平臺無縫集成。
一句話,對于傳統行業企業用戶來說,大數據業務創新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東風就是需要用戶盡快構建屬于自己的產品互聯網化平臺,否則,嗓子不好,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