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最低價!”
“再低一點我就買了!”
“看您是老顧客,再給您個優惠價!”
有來有回的砍價、無處不在的人情,這是線下銷售中常常能看到的“殺價”場景。
但越是交流,越是充斥著人情味,線下“殺熟”完成得也越發悄無聲息。坊間常有“老用戶不如狗”的抱怨,畢竟,老用戶已經養成了品牌依賴性,偶爾“殺一刀”也無妨。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費已轉移線上,且都是明碼標價,似乎能有效規避“殺熟”。
但是,相關調查顯示,我們錯了。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3月27日發布“大數據殺熟”調查報告,高達56.92%的被調查者表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其中,打車、購物以及酒旅住宿都是重災區。
酒旅住宿:明知被坑 還是要住
“如果不是基于信任,早就覺察被平臺殺熟了。”
吳湘軍是一位“空中飛人”,在深圳從事電子配件生意的他,經常出差到青島、武漢等地,因為方便,吳先生已經習慣在OTA平臺(在線酒旅平臺)上預訂這幾個城市的同一家酒店。
在OTA平臺上,吳先生常住青島的一家酒店,平日里價格一直都是360元/晚,遇到黃金周、節假日也不會超過420元/晚。
然而,半個月前他出差入住該酒店后,隨意瞄了一眼大堂上顯示的價格牌,卻驚訝地發現,他在OTA平臺上所預訂的標間,如果電話預定僅需300元/晚。
“問了前臺值班,對方說價格已經調整了好幾個月。”而過去這幾個月里,吳先生依舊稀里糊涂以360元/晚的價格,住著同樣的房間。
吳先生懷疑這是OTA平臺在殺熟,為此,他換了愛人的賬號,嘗試在該平臺上預訂該酒店客房,發現價格僅為298元/晚。
吳先生是這家OTA平臺的老會員,從2012年注冊開始,就一直使用該平臺預訂機票、酒店、景點門票以及餐廳。“可以說是信任,也可以說是依賴或者習慣了,大概平臺就是吃定了老用戶的信任和依賴。”
有類似經歷的并不在少數,根據北京消協的調查報告,39.5%的被調查者在旅游平臺上被“大數據殺熟”。而根據“前瞻經濟學人APP”針對核心用戶發布的調查問卷,在被“殺熟”的用戶中,云服務器租用,高達64.29%的用戶曾在OTA平臺上中招。
電商購物:千人千面or特別針對
電商是大數據產生的“黃金之地”,涉及到金錢、用戶信息,且購買頻率意味著用戶數據能夠自我更新與豐富。因而,電商平臺上的“大數據殺熟”來得也就愈發自然。
微博用戶“胖胖與壯壯”習慣在某貓超市上購買牛奶,一段時間后,發現同款牛奶價格已然上漲,而退出賬號后查閱到同一款牛奶的價格比登陸時要低。
早在2018年,一名網友就在水木社區發帖稱:“我已經是某電商平臺的老客戶了,一時心血來潮,再注冊一個小號,發現一款自營的電腦椅,名稱是多功能人體工學轉椅,用老號是顯示1399的價格,但無貨,不可以加入購物車。用小號顯示是預售,可以加入購物車,還可以打八折。 ”
關于網購,某貓、某東、某寶,都采用了“千人千面”的展現方式,打開APP,每個人看到的商品都不盡相同,價格自然不好比對。平臺方均表示這是利用大數據,給用戶個性化定制,以期更好地服務客戶。
但“千人千面”的背后,難免會出現給新用戶顯示低價、給老用戶甚至付費用戶顯示高價、對經常購買、購買力強的消費者調高價格等“價格歧視”行為,間接實現“大數據殺熟”。
出行打車:同一終點 不同收費
同時同地打車到同一目的地,滴滴信任值“極高”的張女士比“信任值”只有初始分數的丈夫要多出13.5元。
張女士每年花在打車上面的錢有上萬元,是標準的“熟客”。當著《中國質量報》記者的面,張女士同時打開了自己和愛人的手機,在微信滴滴出行頁面隨意選擇了同樣的出發和到達地址 --- “從北京市朝陽區的北苑6號院東門到首都國際機場T2航站樓”,然后選擇各種打車類型進行對比。
選擇滴滴專車時,張女士手機顯示102.8元,愛人手機顯示100.5元;
選擇滴滴快車時,張女士手機顯示79.7元,愛人手機顯示76.8元;
選擇滴滴快車拼車“一口價”時,張女士手機顯示64.6元,愛人手機顯示61.5元;
選擇滴滴快車優享時,張女士手機顯示93元,其愛人手機顯示89.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