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伴隨著信息存儲的增多,人類逐步認識到,通過數據的開放、整合和分析,能發現新的知識、創造新的價值,從而為社會帶來“大科技”“大利潤”“大智能”和“大發展”的新機遇,這就是“大數據”這個技術浪潮催生的歷史大事件,標志著人類社會在從信息時代經由知識時代快速向智能時代邁進。
為了加快數字中國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隨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理念的強化提出,大數據戰略作為國家層面的戰略得以深化推行,并在數字政府建設中呈現出“政府基層部門決策從數字化向智慧化轉型”“各部門數據從內部分散割裂轉為對外集中協同服務”兩大趨勢,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及利用巨量數據為政府分析、制定、優化相關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通過巨量數據流的實時超強計算分析,大數據的“臨近功能”為政策制定還原“實時場景”;另一方面,大數據戰略允許公民以一種無縫對接的互聯網個性化方式與政府互動,極大地促進“開放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智慧型政府”的建設速度。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建立適宜的稅收治理體系,實現稅收治理的智慧轉型,是目前稅收管理尤其是大企業稅收管理面臨的重大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的發展歷程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等多項奇跡,GDP從1979年的1.97億元跨越式增長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年均增速23%,詮釋了“深圳速度”。伴隨著深圳特區經濟的騰飛,深圳涌現出了一大批大企業,截至2018年年底,深圳擁有7家世界500強企業。這些大企業是深圳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深圳市稅務局為了服務和管理好大企業這個“關鍵少數”,在建立獨立的“大企業服務與管理分局”機構進行專門的服務和管理工作的同時,圍繞“放管服”五年規劃,堅持“始于納稅人需求、基于納稅人滿意、終于納稅人遵從”工作準繩,不斷推進稅收管理模式的轉變和手段的創新,積極探索建立以大數據基礎、風險監管為手段、個性化服務為保障的大企業稅收服務與管理模式,為推動大企業稅收服務和管理工作現代化貢獻了深圳智慧力量。
一是構建準確完整的數據體系。結合稅收服務與管理的數據應用需求,在對稅務端、納稅人端涉稅數據的進行歸集整理的基礎上,積極打通其他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等第三方涉稅信息采集渠道,大力拓展國際稅收情報,通過云計算技術對數據提煉、清洗、加工處理和分析,逐步建立起分地域、行業、企業類型、稅種、涉稅風險級別等多維度、全天候的實時數據庫,構建一個全面、豐富、便捷、標準的規范化的數據基地,為風險分析、經濟分析和納稅服務提供數據支撐。
二是打造優質便捷的納稅服務體系。構建以納稅人需求為導向,以電子稅務局和移動終端辦稅平臺為載體,以信息化手段為依托,實現業務覆蓋面廣、流程便捷高效的全流程無紙化、智能化納稅服務。建立稅企直連平臺,實現稅企直連平臺的“一網通辦”,打通企業財務系統與稅務端管理平臺的連接,推動稅企互動中心的“智能服務”,滿足稅務部門與大企業之間涉稅數據共享、涉稅業務在線辦理、涉稅政策推送等服務與管理功能,成為稅企溝通與服務橋梁,使辦稅更加自主、便利、靈活,持續優化稅收營商環境。
三是建立高效嚴密的風險防控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分析涉稅信息,建設稅收風險信息識別機制和稅收風險排序體系,建立各個行業風險指標智能模型,為稅務部門開展日常管理提供業務支持和數據保障,精準識別、應對稅收風險,堵塞稅收征管漏洞。同時,通過稅收風險預警推送、風險事前監控等,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協助企業增強內控風險防范能力,形成稅企共治共贏的良性循環,促進企業健康、高效發展。
四是搭建全面精準的決策體系。在數據集成與系統整合的基礎上,經過深度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和挖掘數據的內在規律,建立起收入分析預測指標模型,有效掌控潛在稅源。在此基礎上,對稅收總量、進度、結構、行業數據等有針對性地開展比對、分析和評估,為稅收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同時,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企業經濟運行的短期、中長期變動趨勢,對本地經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預測,香港服務器,為政府管理提供數據支撐。